2013年8月28日 星期三

人禍總勝天災——《八八水災口述史:2009~2010災後重建訪問紀錄》讀後

(圖片來自前衛出版社)

《八八水災口述史:2009-2010災後重建訪問記錄》一書,是臺灣教授協會所企劃,中研院近史所陳儀深教授擔任主訪,並在其帶領下由助理和政大台史所的研究生紀錄完成。陳教授長期投入各式口述訪談的計畫,曾任近史所口述史召集人,又於十年前主持九二一大地震的口述訪談,出版了《九二一震災口述訪問紀錄》,因此不管在學養和經驗上,陳教授都是完成此書的不二人選,也讓本書展現出不同坊間一般報導的深度與視野,透過言談的紀錄,深刻描繪了風災過後重建問題的困難和複雜。不管是對該課題有興趣的讀者,或有志於口述相關工作的年輕學子,本書都是不容錯過的力作。

2013年8月26日 星期一

路邊風景

下圖是某日和友人高欣愷君一同覓食午飯時於路上所看到的風景。不知該說世界太奇妙,還是我的身心靈太污穢?





2013年8月20日 星期二

[舊文]觀常玉

上網查了一下,常玉上次在歷史博物館辦展應該是2001年的事,所以已是十二年一輪廻前的文字了。完全記不起粗鄙如我為何會跑去看展的原因,依稀記得是和當時指導教授有關,或許是有什麼免費的贈票?總之,記性不好的我,如果不是在硬碟還殘存著破碎斷簡殘篇,關於那次的展出真的什麼都記不得。只知道從那時起,常玉就變成自己少數叫得出名字並心愛的畫家。僅將十二年前的拙劣的文字(十二年後似乎也無甚長進?)整理於下,獻給那場在腦海中失去座標的展覽,以及在心底無限膨脹的畫家。

--------------------------------------------------

2013年8月9日 星期五

[舊文]什麼是水族?

不小心在資料夾裡找到這篇文章,已經完全忘了是為什麼原因而寫,只依稀留有是幫友人國彰的印象,WORD的檔案紀錄是1999年最後一次修改,所以該是大二的時候吧,看到自己那麼青澀的文字,竟有一種奇怪的惡趣味,所以考慮再三之後,還是決定貼上來,算留個紀錄吧,也獻給那些被自己害死的生命!
------



要賦予水族這個詞彙一個明確的定義是不太容易的,狹義的來說,是指淡海水的魚類族群。而廣義的範疇,除了包含魚類族群之外,還包括水族館所販售的各式生物,如甲殼類(蝦、蟹),軟體類(海葵、珊瑚),水生植物,甚至兩棲爬蟲都有人將它們納入水族的旗下。早在數千年前,人類就已經開始從事水族的養殖,根據史料上的記載,關於水族的人為繁殖,最早的是出現在中國春秋末年吳越爭霸時期,越國的謀臣范蠡,除了致送絕世美女西施的美人計外,也進行食用水生動物的養殖,增加士兵蛋白質的來源。逐漸演變到現在,水族養殖的目的已被觀賞和休憩的價值所取代。飼養觀賞水族變成二十世紀新興的休閒活動,並且在全世界迅速地蔓延、拓展,短短幾十年間相關產品大量發明,各類魚種不斷被挖掘,其受歡迎的程度已經與貓狗不相上下。水族的養殖在今日與其說是「觀賞水族」,倒還不如以「休閒水族」形容來得更為適合、貼切。水族令人無法自拔的魅力何在?我們大致歸納如下:

(一)具DIY精神及創造力

你熱衷於自己動手拼裝東西、修理家中壞掉的電器嗎?你愛好自己佈置居住的環境、時常更改屋內的擺飾嗎?如果你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那麼飼養水族絕對是最適合你的休閒選擇。養一缸水草或魚,從挑選喜歡的缸子,配搭合適的器材加以組合,放入喜愛水草和魚種。然後發揮你想像力的極致,用盡所有的巧思,在這小小的缸子內,締造一貫徹你個人美學的精緻天地,而你是這微小世界的造物者與捍衛者,支撐著它的運行不輟。這種心情上的悸動,是絕對無法從其他的人生體驗中所獲得的。但是如果你說:「我很懶得去做這些事,但是我也很想養一缸水草或魚,怎麼辦?」別擔心,只要你願意多花些錢,水族館的人自然會幫你打理一切,並提供一些技巧和經驗,作為你下次要組缸時學習、參考的對象。
具教育性及知識性

不管你要選擇佈置一個海水軟體缸,或是淡水的水草缸,它都是一個個完整的生態,一個個遺世而獨立的小宇宙,甚至可說是擁有自己內裡性格的生命有機體。它繼承生物了生物科學的大傳統,卻不隨波逐流地失去自我的堅持,反應出大自然的神奇與偉大。你能從這些缸子中可以看到不同的生物間彼此的互動,了解各類生物的生活型態,不論是攝食,繁殖,嚇阻外敵還是照顧幼魚的成長,都能一覽無遺地表現在這小小的缸子中,不管如果你是否為了正在學齡中的孩童,哪怕是對一位成年人而言,觀賞水族缸一定可以能讓你得到書本上所沒有的知識,並具體地感受到自然,或說整個世界運行的邏輯,對你的知識面何人生觀都會有很大的幫助的。

(二)假日活動不受限制  

辛苦工作了一個禮拜,期盼已久的週末假期終於週末到來。想著計劃已久的旅行,心中充滿著掩藏不住的興奮,但是看著心愛的寵物,將他們留在家中,會擔心他們挨餓、受凍,甚至會引起意想不到的危險和麻煩。把牠們送到寵物旅館,卻又怕缺乏完善的照顧,並且增加一筆沈重的開銷。想來想去,最後只好把他們一起帶去,反而為了打點寵物的食物、住處以及旅程的奔波,失去原本放鬆的目的。但在寵物的心靈陪伴功能不可或缺的情況下,飼養水族或許是一折衷的解決辦法,飼養觀賞魚除了可以幾天不餵食的生命韌性外,配合著飼料自動餵食器等科技產品的輔助,更可以長時間的出遊。假設你是個熱中戶外旅遊的上班族,並且需要寵物的生活伴隨,飼養一個水族缸是你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不二的選擇。

(三)陶冶性情沉澱心靈

結束了一天繁忙的工作,回到溫暖舒適的家。任憑自己沈浸在咖啡濃郁的香味和鬆餅充實的飽滿中,靜靜地坐在水族缸前,看著魚缸中的紅蓮燈無憂無慮的游著,時間緩慢的從身旁流過,白日繃緊的神經獲得了舒張的機會,身心積累的疲憊也被一一的消除了,這種愜意感不真實地猶如一場不願清醒的美夢。 許多人在工作之餘有限的時間內,喜歡玩玩花草、養養小動物,只是為了重返大自然那種原始的、天人合一的舒適感,而飼養觀賞水族正是將大自然的縮影帶到室內來,如果你一旦了解了它的魅力,佇足於缸子之前將會成為你無可替代的至樂,成為你治癒憂愁與煩惱的心靈祕方。

(四)具有技術性及挑戰性

水族的飼養可以是件輕鬆的休閒,也可以以嚴肅的理性去對待。從周邊的環境來說,光是水就可以調整PH值、酸鹼度、硬度;光線則可以注意他的時間、波長、色度;溫度的調節則可以應用你所有工藝的技巧,這些過往沈睡在書本中,為了應付考試才學習的知識,因水族而和生活緊密的結合,真是名副其實地做到「寓教於樂」。除了培養適合水族們生存的環境外,水族玩家最刺激的挑戰,莫過於水族的繁衍和配種,看著自己的水草蓬勃生長;魚兒從交配、產卵,到孵化出可愛的下一代,缸內充盈著生生不息的朝氣和希望。更能進一步地利用遺傳學的觀念,創造出屬於你個人的魚種,這種成就感絕對是其他休閒活動所無法比擬的。

(五)大小靈活打破空間界限

這是一個空間逐漸減少的時代。生活於都市叢林中的我們,無論舉手投足,都會不斷地被那水泥厚牆提醒這殘酷的現實。當人的空間都已宣告不足時,又何來多餘的地方給貓狗這些寵物?於是你打消念頭,繼續在狹隘的空間內孤獨的活著。但水族打破了這種悲慘的僵局,它們提供了各式大小的選擇,你可以擺設豪華氣派的四、五呎大魚缸,也可以放置小巧玲瓏的一呎小缸,甚或只要一個杯子的水量,豔麗的鬥魚就可以任你把玩。空間被解放了,你再也不用成為它的奴僕。而水族缸特有的折射與透明感,亦成為室內設計不可或缺的手法之一,甚至能搭配中國的風水觀念,為你帶來無窮的好運。

(六)種類繁多取得容易

從之前關於水族的定義,我們可以了解其所涵括的範圍是如此地廣大。而在每個大綱目之下,其所包含的物種是如此地繁雜。在水族地世界裡,上帝展現了祂創造萬物地精細與偉大,憑藉著人類有限地智慧,我們也僅能粗估一個大約地數量。在今日,各式地魚種仍在被挖掘中,而每一種不同魚種的飼養,對水族玩家而言都是一次嶄新的衝擊和刺激,象徵著不同的自然環境,不同的養殖挑戰,更重要地,代表著迥然不同的心靈感受,可以是靜謐安適的燈科魚,亦或者是雄霸睥睨的大型魚,水族就像一永不枯竭的寶庫,滿足心靈貧乏的我們各式地想望。而這些如藝術般偉大的瑰寶,只需要走趟水族館,便能輕鬆的獲得了。

(七)走向世界資訊齊全

飼養水族絕對不是孤獨的。水族因為它獨特的魅力,已經發展成為一種專業化的世界全民運動,在地球的每一個角落,都可以發現水族愛好者的蹤跡。甚至因為每個區域不同的民風,而開展出不同的水族文化。而透過網路科技的合縱串連,無論是透過WWW或BBS,水族的愛好者們不斷地這塊新園地,有些是專業的養殖論述,有些是聯誼性質的經驗分享。因此,不用擔心自己會陷入資訊不足的危機中,請盡情悠游於水族的天地裡,畢竟有整個世界做你的後盾。水族不僅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使你結識來自各地不同背景的夥伴,也消彌了文化上的差距與鴻溝,使得地球村的大同理想,有了實現的可能。

2013年8月8日 星期四

悲觀的誤讀--《萬病之王》讀後

(圖片來自網路)

這是一本廣受好評的書,得獎無數,相關的評論和介紹很多。但自己閱讀這本書的經驗卻是失望的,陷入了期待過高的反差。

不容否認,這本討論人與癌症對抗的專著,確實是一本佳作,不僅扣住了癌症這個熱門議題,並詳盡敘述人類從上古開始,對癌症的想像與理解,以及各式各樣、千奇百怪的治療嘗試;呈現了人類與癌症之間的漫長對抗,並以此作為切入,見微知著,進而描繪了整個醫療史的演進。

該書最大貢獻在於挑戰了進化式的史學論述方式。對進化史觀的批判,早已是研究史學理論的老生常談,在醫療史乃至其他歷史研究的領域中,揚棄這種視當代為最進步的單線式歷史推演,早已成為共識。然而,在一般人的感受中,特別是在醫療的領域,對醫學的信任,認為我們站在醫療科技的最尖端,大概仍是每個人心中或多或少的堅持。之所以如此,大抵是出於人性的需要,不願相信自己時時曝露在滿佈無解的疾病世界中,人們總是希望任何事物都有解答,任何病症都有解藥,無法接受自己只不過是用來實驗各種假說、新技術的白老鼠。經由本書的描述,每個時代的人都用自以為最進步、最合理的方式,對癌症展開治療,然而整體而言,如同薛西弗斯的苦鬥般,註定了次次失敗的命運。

這種間接流露的絕望感,是全書最吸引我的地方,我們永遠只能面對絕望,接受我們渺小到只能任憑命運的隨意擺佈。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而人類只不過是芻狗裡較聰明的分支,反覆地進行徒勞無功的努力。

這也造成了我對這本書的不滿,因為到了後半段,似乎再度又回到了進化史觀的老路,強調隨著新的醫學發展,我們似乎已經掌握了癌症的機制和治療,雖然作者在書中或各式的訪談中,都強調對癌症醫治的未來,抱持著謹慎的樂觀,但就個人的感覺,書中的「樂觀」遠大於「謹慎」。這造成了全書的自我否定與矛盾,試想若從書中所回顧的人癌對抗史裡,任意截取一段時間,讓其中的人物研判目前抗癌的成效,一定也能說出一番謹慎樂觀的道理,但在今日看來卻是破綻百出,甚至連最基本的假設都是錯誤的。是以,我們又如何能確保未來的人們再回頭看時,不會對今日的謹慎樂觀亦給予同情的微笑?

這樣的論斷無疑已夾雜太多個人主觀在裡面了,應該已經違背作者原本的宗旨,寫一本充滿絕望的書我想大概不是作者寫作時的想法,可以從書中的支線裡看出,他努力想在這場人癌戰爭中覓得勝利的希望。然而,我實在無法如此樂觀,也許在個案上有各別的成功與失敗,但對於完全戰症癌症,人類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也或許人的才性智力時有窮盡,根本沒有抵達終點的一日。

以上,便是一個悲觀者的誤讀,而我也衷心期盼,自己的悲觀將有被證明為錯誤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