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31日 星期五

「假如」的本質:《進擊的大佬》(Grudge Match)



續集片的優勢之一,在於可以略去對角色個性的雕刻和塑型,以前作的描繪為前提,觀眾對於主角和其他關鍵配角的個性已有基本認識,如同熟悉多年的朋友,能免去初見面的陌生和尷尬,直接促膝長談,交換彼此的生活。這份對角色的熟識,賦與了續集電影存在的魅力,緣於前作的熟稔和喜愛,令人們期盼著一同經歴新的故事。

唯一的缺憾,不管在現實或虛擬的世界都一樣,認識一個人絕非像閱讀使用手冊一樣簡單,而是得透過無數共同的經歴去發掘、體會對方的性格,進一步產生好惡。行動者當然可以給予事件不同的走向,鮮活的角色也能決定故事的精彩與否,但反過來說,也唯有透過故事的舖陳才能讓角色的性格獲得舒發和突顯,和觀眾產生共鳴;現實生活中的行動者亦必須在事件的打磨、考驗之後,才有辦法在歴史的紀錄之中,留下無法抹去的一頁。

這形成了續集電影的兩難,人們因對角色的認識走進電影院,可是對於角色的認識又是建立在前作的劇情之中,在新的劇情、新的化學效應下,人事全非、物換星移,即使再熟悉的朋友,仍不免有「相見不如懷念」的感慨,熟識反而成為徒增反感的理由,使續集片無法超越前作,成為了續貂的狗尾。

《進擊的大佬》(Grudge Match)在一定程度上,便可視為上述續集片優勢的運用與反轉。這部於2013年上映,由Peter Segal執導,Robert De Niro和Sylvester Stallone所主演的運動喜劇,絕對是原創的新作,卻巧妙借用了兩大男主角的前作《蠻牛》(Raging Bull)和《洛基》(Rocky)系列,與觀眾玩了一場「假如」(what if)的遊戲,意即該片借用了人們對兩個角色的熟悉,卻又將在新的故事裡,重新認識兩人;相同的角色設定,不同的故事扭曲,構成了這部電影獨特的趣味。

假如《蠻牛》裡的Jack LaMotta,一樣遊戲人間的性格,卻能守住底線,躲過牢獄之災,經營著自己小小的事業,在自己的酒吧裡持續主持著脫口秀,繼續浸淫在酒色之中,卻仍然在心理的某個角落期待著給自己的運動生涯與人生一個改過的句點。假如視拳擊為一切的洛基,無法在拳擊和愛情、家庭之間取得平衡,讓他心愛的Talia決定離他而去,甚至和擂台上的死敵產下一子,迫使他放棄拳擊,自我放逐。

最重要的「假如」則是:想要彌補缺憾的蠻牛,與不敢面對自己的洛基,不僅交集同時又擁有重來的機會,可以重新來過,會是什麼樣的光景?

在商業電影的包裝下,本片其實蘊藏對「假如」本質的呈現,當我們在思考著如果的同時,我們所希望的其實對既有的改變,無論我們對既定事實的幻想如何向外向前發散,最終都必須反過來面對著那已經無法改變的當下。換句話說,所有的「假如」背後,都渴求著一個能重新來過的「救贖」。如果續集片的魅力是向未來追問如果,那本片則以顛覆原本劇情,去體現那屬於過去「救贖」可能。

編導在人們熟悉的角色性格之上給予缺憾,然後再試著給予重來的可能,藉此顯現出人們在生命某個時刻必然會有的想望。悔恨是人生的必然,正因如此,所以在給予缺憾的部分,多半給的是虛構出來的洛基,改編自真實人生的LaMotta早已有著滿滿的遺憾等待填補了。

本片的設計,精巧而充滿智慧,以幽默的喜劇包裝著續集電影的元素,以及人們對於「假如」追問的趣味和本質。倘若想要重來的渴望是每個人生命中避不開的恆常,那麼或許我們該追問自己的,不是「如果不是那樣會怎樣」,而是我們又付出了什麼去爭取重來或彌補的機會?人生終究不是電影,戲劇般的救贖不會免費從天而降,而是得由自己不斷去努力爭取。

當我們看到Robert De Niro和Sylvester Stallone兩位年過半百的演員,還能重返電影中的拳擊擂台,飾演當年的代表角色,我想任何辦不到的理由,終究只是逃避的藉口而已。



2014年10月22日 星期三

用典


「用典」,即引用典故,真的是門藝術。最早當然是針對文章寫作而言,但其原理是可以套用到各種藝術創作,乃至生活的任一層面。好的典故運用真的替事物增色不少,並且製造出某種屬於共同「圈子」、「會員獨享」的凝聚力量。

譬如某一天在路上巧遇這玩偶,其設計理念「擁抱著『草莓牛奶』,象鼻就歡喜上揚」,令自己當場就讚嘆了起來。這典用得真夠深、夠精巧啊,我深信此玩偶的設計者一定是差不多年紀的同好,就像不是和我同世代的人應該不懂的手捧這娃娃時臉上所露出的咪咪微笑。



2014年10月10日 星期五

選舉真的不用這樣

台北大樓

選舉真的不用選成這樣的。

在我心中,醫生是眾多職業中理當值得敬重的專業,相較於某些以買空賣空方式致富的行業,醫師每次工作真的是拯救人於病痛乃至死亡。當然,談救命之恩那些可能太八股,這畢竟是行醫者的本份,感恩之情是個人私領域的問題,確實與公領域無涉,是個人選擇而非讓公評檢驗之事。但看到連陣營對柯文哲的批評,仍令人難以接受。連勝文對柯本人的發言,每個人心中尺度不依,最重要的還是對一流醫療團隊的態度,任何人都清楚,今日在臺灣如果真發生嚴重不幸,需要葉克膜等相關急診的救治,柯文哲所領導、訓練的團隊仍是人們心中第一信賴,親身經歴的連勝文比誰都該清楚,連自便曾親口向柯文哲表示感謝。

眼下這筆帳目清楚與否,尚難斷言,但現在就指責人家是害群之馬,任憑自己的發言人說對方「根本就是腦袋有餿水油!」不僅破壞了一座城市市長選舉該有的格局,也對一專業團隊的士氣與公信力造成巨大傷害。

同樣地,一個立委「揭弊」,然後還疑似獲得行政院長宴請與感謝,更是離譜,退一萬步言,如果MG149真的是弊案,那麼這樣的弊案,也是在現有行政權或立法權底下長期出現的結構弊端,雙方沒有反省,也不思從制度面去做制度的改變,然後大家還把酒言歡的慶祝,實在令人匪夷所思,坐實了只是為了選票的短線炒作而已,與國家的前途無涉。要質詢要查帳,如果不是針對單一個人(而且還是身為候選人的個人),我覺得都是好的,白色巨塔之中確實有許多現象值得檢討,並進一步的改革,如同先前國科會事件一樣,重點還是如何經由法律的制定或糾正,讓研究所需的資源與自由度,可以在法律之中獲得保障。保護一線的研究人員絕對是首要的任務,更遑論只是因選舉而恣意攻擊研究團隊的領導者,進而危害研究發展的可能。

立法權和行政權可以做得更多,想得更遠,而非只是選舉成敗。柯一人事小,選舉也僅四年,但學術研究真的是可長可久的。

選舉真的不用選成這樣的。



2014年10月4日 星期六

球場上的人生抉擇:《超級選秀日》(Draft Day)



有些詞彙一經翻譯,不管再精準、傳神,原本語言系統中的豐富樣貌,仍多少還是會受到裁抑與壓縮,反映著不同語言背後的社會脈絡和思維方式。

超級選秀日》即為一例,原英文片名「Draft Day」在華文世界普遍譯為「選秀日」,這樣的翻譯雖非直譯,也不能算錯譯,片商還因為是以美式足球為背景的電影,特別貼心的加上「超級」兩字,以對應NFL(National Football League)最終賽事「超级盃」(Super Bowl)之名,也還算切題。

然而,「Draft Day」和「選秀日」兩者的差別,仍顯示了不同文化對選入新人這件事的偏重。

「選秀」強調的是球員和球隊的先後順序、排名,看重的是某種「一舉成名天下知」,雖然這draft Day當日的重點所在,但絕非全部。Draft另有草擬的寓意,強調對球隊未來藍圖的規劃,選擇球員要務,然而更關鍵的是如何經由這次機會,重新整頓球隊,安排陣容,畫出期望的願景和方向。

本片體現了這樣雙重的寓意,以選秀當日為背景,第一條軸線是運動的,要在與他隊勾心鬥角,並在自己隊內各方意見的角力下,選擇對球隊最正確的路;另一條對應的故事軸線則是人生,身為球GM的主角,也在同一天中,必須重新思索自己人生的先後輕重。

這也是運動電影常見的主題與手法,我們可以舉出無數部,無論是以球員、球團制服組或運動相關人士為主角的電影,運動的世界往往只是劇情的表面,電影真正想講述的,是這些與運動糾葛的人們,他們生活的掙扎與困境,以及最後的突破和答案。

這樣的安排不只是為了戲劇張力的取巧,在一定程度與人生的交雜反映了運動吸引人的本質。任何運動都是對映於人生的縮影,具體而微地濃縮了人類世界的種種,社會的法律如同賽事的規則,公權力等同於場上的裁判,世人則為球員。我們為運動瘋狂,因為我們把自己生命中順與逆都投射其中,希望場上會有我們生命中所沒有的刺激或奇蹟。生命的變數太多,無法規劃,乃至連該期待什麼結果都難以確定;運動則簡單太多了,在勝負的終點之前,我們有太多的人事物可以去盼望可以被感動。也因此許多運動電影,皆藉用了這樣的隱喻,企圖去描繪這些在運動場內外打滾的人們,他們計畫如何追求勝利的同時,終於發現一切還是要回到最初的原點——自己的生活。你必須先認識自己,才要辦法知道自己想要打造怎樣的藍圖,也才要辦法真心相信這樣的藍圖有成功的一天。

《超級選秀日》說的就是這樣的故事,在選秀日之前主角得知女友懷孕的消息,同時老闆又決定要大手筆的動作重建球隊,一切都超乎了原本的計畫和常軌,也牽動了無數的人事物,在失控的狀態中,主角必須不斷去思考如何面對眼前未知的賭注。正是「未知」構成了所有的恐懼,不管在職業或人生的賽場上,我們都害怕著下一步不知會如何,不敢放手一搏;但也正是「未知」才讓未來充滿各種可能,讓去描繪、勾勒遠方的願景成為可能。

主角最後做出了決定,不套商業片的八股,那就是相信自己。然而,面對生活的種種選擇,渺小平凡的我們,只有這樣的八股可以依憑了。

最後,要特別提及飾演主角的Kevin Costner,他無疑是全片的靈魂,內斂的演出讓這部很容易淪為濫情、庸俗的片子,增添了真實的說服力。同時他也是運動電影的常客,甚至可以誇張地說在運動電影的世界,他幾乎是個傳奇,主演過《夢幻成真》(Field of Dreams)、《往日柔情》(For Love of the Game)、《百萬金臂》(Bull Durham)等等深受運動迷讚譽的電影,本片絕對能在這完美的片單中再加上一筆。

精彩的運動賽事讓人忘卻生活,而精彩的運動電影則讓人重新思索人生,在這樣的標準上,《超級選秀日》絕對是近期值得觀賞的代表作品之一。

(本文已獲《放映週報》刊登,標題為該刊所下,特此致謝。)



2014年10月1日 星期三

民主絕非施捨



看到很多人都在轉這篇〈為何英國不早給香港民主?英國檔案提供的答案〉,依我的理解,這篇文章是試著用檔案說明英方不給予香港民主的原因,主要在於來自中國的壓力。一定程度上,應該是要反駁「英國不給香港民主論」。

對文章內容沒有什麼特別的想法,說來慚愧,檔案研究更非我所擅長;但每次一看到標題就覺得渾身不對勁,一種難以壓抑的不舒服感包圍全身。反覆思考,終於弄清了原因,因為這文章一開始的命題就錯了,民主從來就不是靠人家施捨,而是由人民自己所爭取來的。這中間的差別正說明了這次香港佔中的意義。

這篇文章一方面陷入對手的邏輯,不管怎麼爭論,拿出再多的證明,結果仍逃不出對手的手掌心。其次,我不認為對民主的形成該這樣去理解,統治者因素不能否認,但如果將民主的成立與否,完全歸因於統治者是否釋放、分享權力,我實在無法接受。這就像把台灣民主歸因於蔣經國一人的開放一樣,忽略了太多的歷史事實,以及無數人的犧牲和奉獻,也從本質上扭曲了民主的真諦。

換句話說,這樣的論法所隱含的最大盲點,還是如何看待歷史的視角,這是從上而下去看待香港的民主發展,只重強權之間的角力,失去由下而上所將能顯示的香港主體性。

即便這種以強權去解釋歴史的論法是正確的,歷史真的是由權力者所決定,但很抱歉,我還是只能選擇「錯誤」的去理解歷史。

好像離題太遠了,還是老話一句,自己的民主自己爭取,而不是靠任何人的施捨。

所以不要再哀求追問人家為什麼不給我們,而是該問我們當如何去贏取屬於我們權力,也唯有如此,才是真正的人民作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