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5日 星期三

「用心」的積累--胡家瑜編著,《文物、造型與臺灣原住民藝術──臺大人類學博物館宮川次郎藏品圖錄》



(本文已刊登於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部落格

以研究西方上古史聞名的義大利知名歷史學家Arnaldo Momigliano,曾經為文分析古物研究者或收藏者(Antiquaries)和上古歷史研究之間的關聯,在他看來,古物研究者過去的學生,但不同於歷史學者,他們不是按照時間而是按照器物系統分類的方式書寫;另外,歷史學者對史實的列舉是為了解釋特定的歷史情境或狀況,古物研究者們雖然對同一類別的收藏品特別有興趣,卻不見得具有問題導向。這樣獨特的身份,在西方可溯源至公元前五世紀下半的希臘。Momigliano一文的重點不只在區隔歷史學者和古物研究者間的差異,恰恰相反,他企圖勾勒出兩者之間時而交互影響,時而敵對鄙視的千絲萬縷。其中值得注意的,他指出在近代史學雖然對這群以收藏古董、器物為專業者多所鄙視,但在近代史學自身價值觀成形的過程中,古物研究者或收藏者看待器物的態度與方法,其實在不知不覺中帶來深遠的刺激和影響,將近代史學從十七世紀以來的「歷史懷疑論」中解救了出來。

Momigliano的目的除了勾勒出近代史學基本性格的形塑外,可以猜想多少也有點想為古物收集者、研究者平反之意,尤其當在今日「論述」成為學術主流時,這些藏家搜集的貢獻,往往只被視為基礎、低階的工作。然而,學術的風向因時而變,這些收藏採集的工作,反而提供了不變的基石,從歲月流逝中搶救下難得的吉光片羽。

由國立臺灣大學人類系胡家瑜教授編著的《文物、造型與臺灣原住民藝術──臺大人類學博物館宮川次郎藏品圖錄》一書,不僅展示了珍貴的原住民族藝術品,更重要的,是挖掘、還原了收藏家宮川次郎的一生。在本書三百多頁的篇幅裡,我們透過宮川的眼光欣賞著原住民族留下的藝術,又透過胡教授的爬梳剔抉認識了這視線的主人,一層又一層的讓我們認識了曾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事物。

全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胡家瑜教授所撰〈從凝視到行動:宮川次郎的「臺灣原始藝術」收藏〉一文,透過有限的資料,勾勒了宮川次郎於1906年後在臺灣的生活軌跡,尤其是他積極、具活動力和開創性的個性,以及在臺灣生活四十年所參與的各種事務和活動。此外,也描述了當時日本政府在殖民現代化及本土民藝、工藝運動的脈絡下,對臺灣原住民族工藝產業的推展。唯有結合兩者,才能宮川藏品的形成和代表的意義,乃至更進一步激發出未來的可能。第二部分為藏品圖說,這自然是本書的重點,一方面透過圖像給予人直接的理解,以及某種直擊內心的莊嚴與感動外,另一方面,本書大量而詳細的文字介紹,則宛如一部臺灣原住民族日常生活史,增添了理性層面的知識理解,足見編者團隊的用心。最後一部分則是宮川次郎相關附錄資料,包括宮川所著〈臺灣的原始藝術〉一文、藏品清單、宮川的著作目錄,以及本書編著過程的參考書目,可作為有興趣的讀者,進一步地按圖索驥。

藉由宮川次郎的用心,這些臺灣原住民族的藝術品能得以保存;藉由本書編著的用心,宮川次郎和這些藏品才能有機會展現在世人面前,給予知性和感性的觸動。在時間的洪流,每個人都是滄海一粟,一閃即逝,也唯有這一點一滴的「用心」慢慢匯集,才能在波瀾之中留下些許紀錄,進而成為歷史的書寫,讓那些曾經的存在不被遺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