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6日 星期六

飲鳩止渴的旅行產業--《旅行的異義:一場揭開旅遊暗黑真相的環球之旅》

走道

(本文已刊登於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部落格

在今日臺灣旅行已經是每個人生活中重要的部分,各式各樣規模不一的旅程安排,已成為人們日常安排的常態。在國家的層次,旅遊相關產業的發展更成為政府施政的關注焦點,中央或地方政府都努力的推動觀光事業,視為經濟的主要命脈。不管在小我或大我層次,「旅行」一詞的內涵都是正面的,是個人修養和國家發展之必需,因此討論的焦點往往理所當然地放在如何讓「旅行」更多更好的鼓吹,對「旅行」本身卻少有深刻的反省。這並非是臺灣單一的現象,而是全球的主流浪潮,而在這波浪潮下,伊莉莎白‧貝克所著的《旅行的異義》無異是在一片歌功頌德之中,敲響了一記警鐘,提醒世人作為產業的「旅行」,和所有的產業一樣,在欣欣向榮的獲利背後,亦有著對等的副作用,迫使著環境和社會付出代價。又或如同書中所引用,作家唐娜‧里昂(Donna Leon)所形容的,觀光業就像是海洛因一樣,任何國家依賴觀光業,即等於吸毒者對毒品的成癮一樣。

身為資深記者,作者對觀光產業的成形進行了歷史的回顧,並考察了世界上的觀光大國,兼具時間的縱深和空間的廣度對觀光業進行檢討。觀光業的興趣並成為重要的經濟,是二十世紀中後段才逐漸成型,和二次戰後歐美經濟的復甦有關;隨著冷戰結束,閡隔在兩大陣營政治高牆被打破,旅遊業更形擴大,至二十一世紀前十年,已經成為每日創造三十億美元營收,和石油、能源、金融及農業等經濟力量同等級,並擴散至不同層面,可說無所不入。她以四項類別來加以討論,首先是文化觀光,對象分別為法國、威尼期和柬埔寨,法國是其中最成功的例子,也幾乎是世界各國效法的對象,法國在不斷更新旅遊景點及相關設施的同時,仍然秉持著「觀光發展必須對當地人有利」的原則,再加上身為已開發大國的實力,才能獲得對應的成功。威尼斯和柬埔寨則沒有那麼幸運,觀光業掏空了威尼斯其他產業的生存可能,並且破壞了既有的文化基礎;柬埔寨則更等而下之,除了面臨一樣的困境,更淪為以性觀光為賣點,致使國內貧窮的下層女性,沒有任何選擇的可能,只能被地下性產業吞食。第二類消費觀光則以遊輪和杜拜為例,這是純粹以購物為導向的旅遊內容,可以視為百貨公司的移動和擴大版本,以人工的方式打造出不同於日常生活的空間,既是人工打造,就必需耗費大量的成本,以及相對的環境污染,遊輪之於海洋和港口,又或者杜拜硬要在沙漠創造人間美景,在光鮮的外表下,都隱藏著巨大的傷害,無論是對既有的空間或文化。

第三部分則是以自然為賣點的觀光,尚比亞的狩獵旅行、哥斯大黎加的綠色觀光,以及在戰火之中的斯里蘭卡為討論的對象。這些國家相對窮困,利用自然資源是最簡便的獲利方式。非洲以草原生物和尋根之旅作為在歐美行銷的賣點,和中國的外交關係則吸引大量亞洲面孔,但整個獲利的邏輯即是販賣自然,所造成的生態浩劫可以想像,再加上政局的變動,引起了更多的糾紛。綠色觀光看似截然不同的運作,然而什麼是「綠色」的標準則仍待討論,各式的認證會議和標章顯示了觀光業的反省,可是成效如何,特別是否能達到維護環境和文化生態的預想,則仍待觀察。斯里蘭卡則像在兩者進行一場賭注,想藉由旅行業的發展來彌平戰火和內部的分裂,結果是向上提升或嚐到觀光產業的苦果,沒有任何人有把握。最後則以中國這新興的強權和美國這既然的世界領袖,比較兩者觀光產業的現況和發展。中國有龐大的地理資源和人口基盤,既是觀光地也是觀光客,再加上政府強而有力的控管,注定會將左右世界的旅遊版圖,巨大的利潤是否足以遮掩橫生的難題,作者其實持悲觀的暗示。美國的觀光業在911恐怖攻擊後長期低迷,人們想法設法希望能重振觀光產業,不單沒有具體的成效,似乎走上偏鋒,選擇旅遊業黑暗的一面。

作者並不否認旅遊產業的正面影響,但認為不能一昧偏頗的只看到巨額的利潤,忽略了相對甚至更嚴重的災害,一旦只有單一聲音,便將失去了公民對話或辯論的可能,讓觀光業的獲利者以利益為糖霜,逼著在地人民吞食苦果乃至毒藥。我相信每個人對觀光產業看法或不相同,但對於公民對話或討論的空間則是一致的,這世上沒有事物是完美而無副作用的,若有也只是刻意忽視而已,如一開始所謂,在臺灣各地以旅遊業為導向時,閱讀本書有太多令人驚醒和反思之處,當一棟棟商旅成為街道上最主要的建築、當各地都有著一成不變的老街和夜市、當觀光景點總是塞不完的車與清不完的垃圾、當文化為觀光而掏空及表象化、當觀光客的多寡可以成為威脅的一種方式……有太多太多的徵兆,讓我們去思考這條路是不是一條正確的道路。這還是大我的層次,在個人層次或許亦有更多的反省,我們所在進行的旅遊是否以當地自然人文為主體,亦或商業化的當地?如果是後者,這樣銅臭、速食式的旅行,還能有什麼涵養存在嗎?

也許,在閱讀本書之後,在進行公民對話之前,每個讀者在內心,都有著一場關於旅行的對話迫切的需要進行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