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8日 星期四

不應再有的悲歌——楊士範《飄流的部落(niyaro’):近五十年的新店溪畔原住民都市家園社會史》讀後

(圖片來自博客來

楊士範的《飄流的部落(niyaro’):近五十年的新店溪畔原住民都市家園社會史》是一本不厚的書,加上附錄,總共181頁。倘若只因為書本的厚薄來估量一本書內容的重量,無疑錯過太多,堅實的學術基礎和田野調查,賦與本書專業的學術面貌。假使只因為這本書的學術呈現方式,而僅以學術的書籍看待,則又會錯過在那學術文字之下,作者熱切的關懷,以及阿美族人在都市邊緣飄流的悲歌。

一本能綜合理性論述和感性關懷的書籍,無論篇幅多寡,都是一本好書。

多數讀者閲讀這本書的目的,應該都是想要對溪洲部落有進一步的了解,這並不是一個令人陌生的名詞,偶爾會出現在新聞裡,特別在每年的颱風季節,撒離部落裡的阿美族人,幾乎成為了必見的戲碼。然而,多數的人卻對這樣反覆出現的情形,抱持默不關心的態度,嗤之以鼻,不滿當地阿美族人的拒絕遷移,形成他人/多數的冷默暴力。官方便利用多數人事不關己、不願詳加了解的習慣,無視當地原住民的要求和抗爭,逕行那以「進步」為包裝的驅趕。幸好,還有來自社運界和學術界的聲音,與當地原住民團體一同面對來自政府的壓力。本書便是在浮光掠影的新聞報導外,想要理解溪洲部落居民抗爭原委的重要參照。

然而翻開本書,抗爭衝突僅佔了最後一章的篇幅,初讀不免有些錯愕,可是一旦讀下去便發現,回溯五十年的考察,是具有深意的安排。溪洲部落衝突的本質和根源,是從日本統治至中華民國政府遷臺以來,將原住民不斷邊緣化的結果。以同化為目的原住民政策,輔以弱肉強食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與都市化,形成一種認同的污名與歧視,迫使原住民陷於社會的底層。以書中的阿美族為例,這樣的改變造成多面向的影響,透過作者的田野調查,顯示了阿美族傳統的文化、儀式和家庭構成,都已面臨了不得不的變化。而離鄉背景於都市邊緣離散居住(diasporas),也迫部落內部的權力構成重新調整,舊有的頭目制度已不復過往。溪洲部落便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阿美族人只能寄居在都市的邊陲,成為多數人視而不見的隱形存在,但他們卻也在逆境之中發展出了自己的社區。可是公權力對於已處相對弱勢的部落居民,給予的不是幫助,而是一次又一次的打擊和破壞,僅視其為除之後快的污點,無視當地住民所創造成的文化和生活型態,乃至最基本的居住權利。

溪州部落絕非憑空出現的單一個案,而是政府長期對新店溪畔原住民,乃至整體原住民社群,打壓與歧視邏輯的顯現。因此,阿美族部落總是政府整治新店溪的首要目標,而非沿岸的高爾夫球場和沙石場。原本想透過本書,去了解溪洲部落住民的抗爭,卻讀到了阿美族人漫長的悲歌,但也才真正了解那不公不義的癥結與核心。

這絕非只是原住民才會遭受的命運,當執政者只會站在強勢者的身旁,逼迫、榨取弱勢者,那麼難保你我不會有受害的一天。事實上,諸如樂生、大埔、華光社區、文林苑、南鐵……類似的爭議,以都市更新之名,正反覆上演。也許我們都得捫心自問,倘若大我的進步,都必須建立在小我的淌血,以及對部分公民的欺凌,那麼那的是我們想要的進步,或真的是屬於我們的大我嗎?

無論每個人的答案為何,有點是確定的,那就是我們不應再冷眼旁觀並放棄思索。唯有每個個人都關心公眾事務,公眾事務才會變得更好,也才能讓類似的悲歌不再傳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