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3日 星期日

[舊文]我們都是「捐贈者」——石黑一雄《別讓我走》讀後


剛看完石黑一雄的《別讓我走》,不太愉快的閱讀經驗。

事實上,在閱讀的過程中,心底止不住的咒罵著,怎麼會有這麼軟弱而愚蠢的故事?複製人應當是個更嚴肅的主題,有更冷峻的現實,更深刻的道德議題可以發酵。並不是說作者沒有觸及到這些,但卻都被那些關於感情的敘述給淡化了。

一個龐大的主題結果變成了細枝末節的陷溺。

那些情感在作者的筆下或許細膩,但有時實在太過細膩到令人難耐的地步。尤其命運的殘酷正在背後虎視眈眈著,實在不懂怎麼會有這種閒情雅緻談些沒有意義的小情小愛。情感的分合變成了主人翁們單純的自我麻醉,也剝奪了故事的說服力,不斷給予讀者不合理的感覺。自己總是忍不住想去質疑著故事裡的主角們,哪有這麼多的謎團,哪有這多不可追問的默契,想知道就大聲去問啊,事實並沒有那麼難以理解,不是嗎?更令人受不了的,就算那制度的壓迫是如此巨大,令人無法逃開,可是有人曾認真的嘗試過反抗嗎?在作者的設定裡,有各種自由的空間存在在主角們的身邊,只要他們願意,反抗的機會一直都在,但為什麼從來沒有任何的人出聲呢?大家只是瘋狂的陷在無盡的溫情回憶與無聊的情感糾結中,閹割了自己,任憑體制宰割。只因為那從小被灌輸的希望,就能讓人這麼的逃離現實,忘了自己該去爭取、對抗的權力和義務嗎?就這樣隨波逐流的走向人生的終點。

結局的蒼涼與悲傷,當然是仍是動人的,然而多少還是會讓人有「這是自找的吧」的想法。

生活永遠比任何情感重要,對生活的執著永遠應該優於各種情感,成為生命的核心關懷。當複製人面對著要去「捐贈」的悲慘人生時,不願去面對,不願去爭取,甚至不願躲藏,一味地在愛情中勾心鬥角,反映的僅是軟弱的不堪。甚至,也玷污了愛情本身。唯有建立在生活相處上的愛情才是真實的,而不是那什麼超越現實、難以捉握的形上神聖。如果不關心彼此的生活,談什麼愛情的認定、追求,無疑只是矯情。當然,在這個故事裡,愛情是最終的解脫之道,也因此才能營造出結局的震撼。可是在那麼多可能存在時,執著於此,讓人覺得主人翁們僅是愚昧地不願睜開眼睛而已。

這本書就像一部軟調的A片,在最初不斷撩動著你心底的欲望,到最後卻令人沒有了自慰的興致。

然而,靜下心來想想,或許錯誤的是自己。

我們當然沒有複製人「捐贈」的那種極端的命運,但我們的生命同樣充滿著各種的困厄與打擊。在前方等待多數人的往往不是一帆風順的成功,而是迷惘、茫然的失敗。歲月除了給予我們肉身的蒼老,更可怕的,是讓我們逐漸趨於平凡,並甘於平凡,不知不覺失去了發光發熱的渴望。無論處在生命的哪一階段,只要稍稍回頭看看前一階段的自己,那種對看待未來的眼光、訴說出來的理想,只會讓人覺得汗顏與恐慌。我們再也無法像兒時那樣說出不知天高地厚的夢想,現實早已奪去了我們的翅膀,逼著我們妥協與改變。調整和改變將原本設定綻放的光芒,以致越來越微弱,直到完全的放棄。

換句話說,我們和書裡的複製人沒有什麼不同,他們捐贈的是器官,我們拋棄的則是夢想。

我們也不曾抵抗,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明白抵抗是沒有意義的,命運的齒輪太巨大,不是渺小的我們所能逆轉的。於是我們束手就擒,並選擇眼不見為淨。將自己浪擲在生命中那些微不足道的漩渦之中,主觀的將它們擴大成生命的全部,構成了自我逃避的高牆。同時,我們也會給自己一切縹渺虛無的希望作為支撐,總是安慰著自己下一個階段一定會有著更美好的明天等待我們。只要撐過去,接下來就會走上坦途;如果沒有,沒關係,再熬一下光明就會在眼前展開……就這樣說服著自己,一步步走向最終的絕望。

然而,我們一旦抵抗,可能連這最後的自我安慰空間都沒有了,只能面對殘酷。同樣都是要被處刑的結局,有注射麻醉劑總比沒注射好吧。

不只是重彈自我質疑的老調,血淋淋的事實擺在眼前,即將質疑我們的,不再是微不足道的自我,而是外在於己身的種種人事物。無論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對自己充滿多少信心,最終的主導權永遠不在我們手上,只能被動的被質疑被挑選然後被淘汱。如果還能抓住一點點幸福的尾巴,那麼我們還可能為自己找到一刻安養天年的無人角落。更常見的,則是在茫茫人海中沈沈浮浮,等到死神大發慈悲,終於決定以報廢我們作為救贖。

我們只能看著自己被擊敗,看著自己無法止息的「成長」,看著自己離開。無論如何大聲的呼喊,都再也喚不會那完整的自己了。

「別讓我走」,真是完美的形容。

或許,石黑一雄才是真實而精準的掌握了生命一切,自己的不快只是不肯接受那對現實的隱喻罷了。

想通之後,就覺得先前閱讀時的氣憤是多麼的可笑,然後心平氣和的闔上雙眼,該好好休息了,明天醒來,還得繼續在自我逃避中,等待現實來切割夢想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