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3日 星期日

關於末日——《廣島末班列車:一九四五原爆生還者的真實故事》讀後

圖片來自讀冊生活

「末日」是人類意識底層很複雜的情結糾葛,沒有人期待末日的來臨,卻似乎又相信著一切總有終結的一刻,形成無法放下的執著,不斷出現在各種不同的範疇之中,如無法驅除的鬼魂。或許是出於對死亡的本能抗拒,也或許單純受事物終有盡時的戲劇張力所吸引,描繪末日幾乎已自成一創作的類別。以電影為例,大概最能淺顯說明人類心底對末日印象的揮之不去。無數電影都圍繞著世界終結的主題展開,創作者為閱聽人設想了各種情境,無論是來臨之前的恐懼、降臨時的生離死別、浩劫之後的世界;並構思了各式各樣的結束方式,諸如隕石、病毒、戰爭、能源耗盡、全球暖化等等天災人禍,又或者天譴、僵屍和外星生物等等奇幻想像。影劇業如此處心積慮地消滅人類,顯示著這類題材的龐大商機,以及商機背後人類對於末日的關注與恐懼。

因為是虛構,所以觀眾能享受觀影的樂趣,畢竟那是與現實無涉的想像。然而,末日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發生1945年,美國於日本廣島和長崎所投擲的兩顆原子彈,無疑是人類文明最接近末日的體驗。查理‧裴列格里諾(Charles Pellegrino)所著《廣島末班列車:一九四五原爆生還者的真實故事》一書,便試圖以文字忠實呈現這次末日的紀錄。本書作者長期投身於小說和非小說的書寫,特別以一系列涉足古生物、考古學、機器動力學、太空科技等等不同主題的科普作品廣為人知;同時他也完成五本純小說的創作,並投身相關紀錄片的拍攝,和知名導演詹姆士‧卡麥隆(James Cameron)建立了長期合作的關係。結合人文與科技的寫作歷練,以及對敘事編排的擅長,使得他成為書寫本書的最佳人選。他訪問了數十位親歷廣島原爆的生還者,將他們的回憶與證詞加以整理,以半紀實半小說的筆法,不單描繪了原子彈爆炸的震撼,以及更重要的,那些存活下來的倖存者的見證。通過作者感性、理性兼具的訴說,如實體現了原爆之後的世界。

原爆的瞬間,不是萬物的終點,而是開啟了地獄大門起點,那些在第一時間存活下來的人們,他們陸續經歷的苦難,在某種程度上也許更勝於死者。在本書所呈現的各種原爆後的敘事,以「蟻行者」一詞的意象最令人印象深刻,它指的是原爆後茫然流離於街頭,如螻蟻般的人們。他們於荒無死寂之中行走,看著熟悉的日常變成眼前的焦土,忍受著各種輻射在身上造成的各種傷害,身心的劇痛即便多年後都不曾停止。難以想像,他們如何找到繼續活下去的支撐,如同本書所暗示,讓他們可以承受磨難的動力,在於要將所見所聞的末日種種,傳播出去,讓末日之門不再開啟。很喜歡書末一位倖存者的發言,他說他最不需要人家稱他為「被害者」,因為和「被害者」對應的便是「加害者」,如此便開啟了一連串咎責的惡性循環,那只會讓地獄大門重啟,增加更多的傷痛。

末日離我們很近,也離我們很遠,就在人的一念之間,即便渺小如螻蟻,靠著一點一滴的積累,終將能阻擋末日的來臨。

該書在出版之後,對於內容的真偽引起了不小的爭議,無論結果為何,都只是瑕不掩瑜,記憶難免有誤,敘述也或有錯,但文字背後所傳遞的深沉黑暗,才是無法替代的人性真實。總之,這是一本令人讀後感觸良多的著作,我們可以和許多現實中的事物,如戰爭、核能加以連結,提供反省的切入。書中最後一連串對離世者的唱名,如同一首動人心魄的鎮魂曲,衷心期盼透過這本書的紀錄,能讓我們從廣島的惡夢中獲得教訓,於死者的絕望中找到生者的希望,將末日永遠封印成虛構的傳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