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6日 星期三

「今天要吃什麼?」——《雜食者的兩難:速食、有機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讀後

(圖片來自讀冊生活

        「正餐該吃什麼?」是《雜食者的兩難:速食、有機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一書所想要回答的問題,用更白話的方式表達,即是「今天要吃什麼?」

這大概是多數人每天都會遇到的問題,也或許是同學、同事和家人之間,最常出現的對話之一。這麼生活日常的問題,卻往往無法獲得立即而簡單的回答。一方面涉及了現代社會生活型態的轉變,快速的生活節奏,造成越來越多的外食族,只能在自己平日活動範圍內,做出有限的選擇。同時,這問題又與各式推陳出新的健康概念有關,蛋白質、澱粉、脂肪、蔬菜纖維的比例、不同維生素的平衡,以及熱量的控制……如何顧及紛陳的養生觀念,並維持身材的穠纖合度,在每次用餐前便困擾著多數人的思考。此外,飲食從來就不是單純為了維持生命,饕餮之徒,其流甚眾,貪圖美食的享受,本來就是人性無法壓抑的欲望。取得便利的零食、精緻甜點,排擠了正餐的比重,而華美、多樣的美食料理,也增加了用餐選擇的難度。最後,關於要吃什麼,最關鍵的爭議點,則是近日最熱門的食品安全問題。科技的進步,帶來不是飲食的安全,而是各種人工的合成物、基因改良食品流入飲食生活之中,人們常識中關於食物的種種理解和信賴,一夕瓦解,建構在化學添加物之上的騙局,成為每日餐盤上的演出的戲碼。

「吃什麼」這麼基本的問題,成為了每個人一旦深思便找不到出路的惡夢。

本書作者,美國食物類研究的權威,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經由本書把問題推得更深、更遠。他從「食物鏈」的角度去思考那些每日端在我們面前的食物,背後的身世與來源,以及他們怎麼樣形塑現代人的性格與世界。

他的基本預設是,人和所有的生物一樣,由食物鏈的位置決定了人類作為生物的本質,進而演化成文明的樣貌。人類和其他生物最大的不同,在於應用科技,人類可以改變自己仰賴的食物鏈型態,從狩獵、農耕到基因改造,對食物鏈一波波的巨變,將對自然界將會造成重大的影響。基於「萬物皆相連」的立場,作者於本書中勾勒人類現在最主要的三條食物鏈:工業化食物鏈、有機食物鏈、採獵食物鏈。工業化食物鏈指的是大規模栽培單一作物,本書以玉米為例,描繪玉米如何一路從農場到速食店的歷程。有機食物鏈則是近來興起的熱門路徑,傳統的種植方式捲土重來成為流行顯學,但卻又雜入了太多複雜的商業計算與考量。在狩獵食物鏈部分,作者則刻意回歸原始狩獵和採集模式,重新體會人類作為雜食動物一員的掙扎與感動。作者批判了今日人類食品工業的發展,將人類從大自然中隔絕,成造了健康與環保的問題,也連帶對人類的心靈與文明帶來了莫大的傷害。求速成的飲食步調,造成了人和食物之間連結的斷裂,人類只負責拼命的吃,卻再也無法理解吃進體內的這些食物,它們長成的過程,以及對身體乃至人類文明帶來的影響。

作者的文字深入淺出,十分易讀有趣,上述嚴肅生硬的道理,其實是透過對四次用餐準備的描述而完成的。完全不會給人說教的感受,更不會讓人有過於不切實際的高調感。雖然針對的美國,但裡面許多的危機與困境,卻是全球化的今日各地所共通的。如同燃料決定了機器的運作和性能,如本書所反覆宣示的,食物也決定了人類未來的走向。也許整體產業的結構,不是一人一時所能改變,但透過一點一滴的覺醒,積非成是的陋習才有扭轉的可能。

人與食物之間的關係,不該只是囫圇吞棗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