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路 |
全書所努力還原的,是從猿類逐漸過渡到人類的過程,如英文書名所點出的,即被視為地球的主宰(Masters of the Plant),或中文常用的「萬物之靈」的人類,是如何出現並演化成為今日地球最頂級的掠食者。作者在書中反覆指出的,強調人類和其他生物在演化過程上並無不同,不當將人類的演化視為「一種步調緩慢、不停改進、持續邁向完美的傾向」。「適應」大自然「天擇」的過程,是極端複雜的機制和運作,基因體習於恆定狀態,任何生物都僅能在既有的基礎或限定下,試圖克服環境的挑戰,唯有整體族群或物種為單位發生變化,才有辦法完成「適應」。此外,「機運」也在生物存活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譬如突變的不斷發生,即使在沒有外在刺激的情況下,同一物種之間也會逐漸發生分化。回顧式「臻於完美」的微調論調,只是對於演化不切實際的想像。
從南方古猿至人科動物的出現,再到人科動物的遷徙,學習使用工具和用火,進一步以智人的形式出現在地球的舞台上,作者運用大量考古成果以及科學分析,所試圖勾勒、還原的,便是人類成為人類的複雜過程,絕非單線的線性進化史觀所能說明與涵蓋。有時向前,有時後退,很多的變化看起來是如此的沒有意義與難以解釋,卻一點一滴構成了今日人類的型態。人其實和其他的生物雷同,面對不可知的未來苦苦摸索,一路跌跌撞撞。那麼究竟是什麼特質區隔了人類和其他生物?在作者看來,答案是符號化的感知能力以及語言。人類具有抽象思考的能力,能開始進行諸如藝術等創作,並以語言的方式去傳遞溝通,形成共用的資產。更重要的,這種心智能力的發展,促成了自我意識的產生,一定程度上,在這關鍵的「意外」突破後,「人」才正式的出現。
唯有知道人類不同其他生物的關鍵,才有辦法正確的去思索人類未來。作者最後指出,在現今人類廣佈的情形下,在生物構成方面的演化應該趨於固定,但我們在認知能力的進化上仍留有很大的空間,從文化的角度上,人類的進步還有很大的可能,如作者所言「從人類符號化精神的最初波瀾開始,整個人類物種的技術歷史與創造力歷史就一直圍繞著這股力量前進。若要說有什麼是再清楚不過的,那就是對我們已有的能力進行的這種探索還遠遠看不見終點。」正因如此,人類構成了複雜的社會體制與規範,產生了集體的制約和理性,讓我們有能力避免受個體的瘋狂所引導,並和大自然之間取得共存共生的平衡,不至於走上自我毀滅之路。
本書文字雖然已十分淺顯,除作者的有意為之,亦足見譯者的專業與功力,廣博且專業的去回答人類起源的大哉問。本書最精彩的,不在於知識的講述,而是點出這些知識對今日人類的意義何在,拉進了讀者與專家之間的距離,這無疑是構成一本優秀科普書籍的絕對要件。「人貴自知」這句老生常談,從物種的角度來看,依舊成立。唯有了解人類在自然中的平凡與不平凡,才能於平凡處謙卑,於不凡處深化,或許是本書所能給予讀者最重要的啟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