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0日 星期一

我的2013想到就加之最難忘音樂清單



難忘的聲音:
MC美江
(我真的快被她弄到好興奮!)

難忘的專輯:
Pearl Jam,《Lightning Bolt》
Kanye West,《Yeezus》
Nine Inch Nails,《Hesitation Marks 》
Primal Scream,《More Light 》
Brahman ,《超克》
Black Sabbath,《13》
洪申豪,《 LIGHT CORAL》
閃靈,《武德》
Motörhead,《Aftershock 》
Daughter ,《If You Leave》
Rob Zombie,《Venomous Rat Regeneration Vendor》
蛋堡,《你所不知道的杜振熙之內部整修》
Nick Cave and the Bad Seeds,《 Push the Sky Away》
Mogwai,《Les Revenants OST》
Clutch,《Earth Rocker》
Franz Ferdinand,《Right Thoughts, Right Words, Right Action 》
Arcade Fire,《Reflektor》
Savages,《Silence Yourself》
甜梅號,《金光之鄉》
Foxygen,《We Are the 21st Century Ambassadors of Peace & Magic》
楊乃文,《Zero》
David Bowie,《The Next Day》
Pusha T,《My Name Is My Name》
The Flaming Lips,《The Terror》
My Bloody Valentine,《 m b v》
陳珊妮,《低調人生》

難忘的EP:
Pixies,《EP1》

難忘的歌曲:
The Killers,〈Christmas In L.A. 〉(Feat. Dawes)
Hurts,〈Wonderwall〉
U2 ,〈Ordinary Love〉
 Eminem,〈Berzerk〉
蛋堡,〈墜落〉


在整理時才發現,我這一整年多半都聽著2011或2012年的歌,過著大概慢兩至三拍的人生。

喜歡這樣的自己。

2013年12月18日 星期三

《口交縣志》



相較於低級下流齷齪骯髒等等指責,又或者資工人朋友們所形容「你腦中的斷詞系統出了問題」,我還是比較偏好「我有如同國中生般純真」的說法。

如此單純的我,好幾次從圖書館的走道上經過,眼角餘光瞄到這本書的瞬間,都忍不住臉紅心跳的驚嚇,心想怎麼會有本書叫做《口交縣志》,總要定神一想,才知道是《交口縣志》的誤讀。

如是重覆無數次。

2013年12月16日 星期一

U2 --〈Ordinary Love〉 Lyric Video

(影片來自Youtube,若無點開,請點選「至Youtube觀賞」連結)

U2的新歌。

沒別的好形容,就好聽(狀態顯示為死忠粉絲模式)。為電影《Mandela: Long Walk to Freedom》而唱。

容我重申,歌的美好無需再多言(狀態顯示仍為死忠粉絲模式),倒是自己很喜歡這支MV的表達手法。不斷地書寫,於各種可書寫之事物,哪怕再片段再破碎再微小,絕不放棄;不斷地抹去,於各式已書寫之文字,哪怕再細節再無害再隱晦,絕不縱容。

讓世界都聽見,讓人間都靜默,無止息的抵抗,永恆的輪廻。

民主與專制的戰爭,不外如是。


2013年12月12日 星期四

瀟灑大度的人生:我讀《榮町少年走天下——羅福全回憶錄》

(圖片來自讀冊生活
該文已登於想想論壇,很感謝該論壇的不吝刊登。

自己很喜歡讀傳記,「喜讀傳記」也因此成為自己適合唸歷史與否的證與反證。證的部分無需待言,傳記和史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反證的部分則是,我對傳記中任何事件式的知識完全無感,無心無意去背誦或考證。

傳記吸引我的,是那經由回憶和文字所堆疊塑造,傳主作為一個人的個性與特質。

如同交友,此人過去經歷過什麼事,不能說不重要,但能否成為朋友的關鍵,還在於彼此的內心能否共鳴。

因此,我只能寫出下面這種完全不專業的書評,沒有任何知性的辯論或火花。

我只希望這冗長的文字,可以多少留下些,自己在閱讀過程中,從羅福全身上得到的感動。

2013年12月5日 星期四

不要再說「鬼島」

對於「鬼島」一詞,本來並不想多說什麼,因為流行詞彙有自身的壽命週期,對不喜愛的詞彙,最簡單的應對方式便是放任它自然死亡,發表太多見解,一來沒有意義,流行浪潮本來就不是少數個人能夠阻擋,更何況也許在數年後,連該字詞本身都需經過一番學術考古才能被理解,附著過多議論,只是徒惹塵埃。另一方面,一樣事物要延續流行,最好的方式便是成為爭論的焦點,聚集的目光越多,就能讓那十五分鐘得到殘喘茍延,議論過多反而造成反效果。

2013年12月2日 星期一

渺小而確切的心願--《Alis的心願》觀後



      那是詭異荒謬的漂泊,漂泊者希望留下,甚至已經立地生根建立好家園,卻被迫不得不離去的流浪。「家」這樣具體而必須的日常存在,在一次又一次建立與毀棄的往復循環之中,竟成為遙不可及的夢想。

  莎瓏‧伊斯哈罕布德所拍攝的紀錄片《Alis的心願》便在訴說這樣一件令人感傷且憤怒的故事。該片透過七十多歲布農族女性Cina Alis的敘述,描繪她的家族從日據時代開始,到2009年莫拉克風災之間,不斷被迫搬遷的歷程。無論是日本統治時期的總督府政府,或是戰後從大陸遷臺的國民政府,乃至總統直選後的民選政府,沒有任何一方給予他們家族安居的保障,而是用盡各種方法,或逼迫或利誘,迫使他們離開自己親手建造的家園。從臺東到高雄,翻山越嶺,一個又一個從陌生到熟悉到被迫離去的地名;在全片最後以GIS將整個經過繪成遷徙地圖裡,複雜的曲線中,交織著無數的心酸與苦難。

  被迫遷移者理當憤怒,當人們在討論法律所賦與個人的自由時,往往重視言論、集會或參政等較具政治色彩的權力,卻多半忽視了「人民有居住及遷徙之自由」,又或者對生存權、工作權、財產權的保障。因為對於生活在平地的我們,這些權利太過基本,似乎只是律例制定時必備的文字規範,而非現實中遭遇脅迫的立即危難。難以相信在臺灣有一群人,他們連這樣基本而必要的人權都遭受剝奪,而且是長期受到公權力施行的侵佔,無論上位者政權如何遞換,無論打著何種親民愛民的口號,對他們的態度始終如一,將他們趕離自己的家園,切斷他們所習慣的生活方式,乃至熟悉的一草一木。但Cina Alis並沒有憤怒,親身的經歷與見聞,讓她超越了我們這些旁觀者廉價的躁動憤慨,取而代之的是言語間所流露,那股不為逆境所輕易擊潰的溫暖與堅韌,她說「嘴巴在笑,心裡在想要怎麼生活。不知道要怎麼呼吸。我要種芋頭、種小米,就很好了!每天要吃,吃Cinavu就好了。作夢啦!夢想。」不怨天不尤人,而是在命運所給予的喘息空隙間,努力打造能用雙手碰觸的具體幸福,並祈求這將是不會再有人來逼離的安穩終站。

  感傷難免,同時亦擁有著樂天知命的達觀,畢竟生活還是得繼續。

  影片中有許多片段令人為之動容,重返過去住所的老人們,在變成廢墟的荒蕪上,興高采烈說著過往的回憶,以廢棄的現在,喚醒著豐盈的過去。又或者Cina Alis指著山谷之間,回憶著年少時的種種,以及那熟悉的草木。統治者奪走了現實的家園,卻奪不走他們關於家的回憶,藉由Cina Alis及其他長者們一點一滴關於家的片段回顧,呈現的不單只是遙遠的歷史,更是一種榮耀與驕傲。無論統治者用了多少冠冕堂皇的藉口,在一次次的佔奪背後,除了對山野利益的貪圖,更暗藏著對原住民們文化的輕鄙,用自以為是的「開化」傲慢,試圖去改變他們的生活型態。日本殖民政府或戰後的林務局,心態皆然,甚至連施行的手法都相同,不斷切割原住民們和山林的連結,不斷隔絕他們與傳統文化的傳承;每次的搬離,背後都是打擊與歧視。

  莫拉克風災後建立了所謂永久屋,馬英九總統在致詞時特別強調:該社區提供的「不只是一棟房子、一座教堂,或者一所學校,或者一個農場」,更重要的它提供了一個「生活方式」。Cina Alis的家族拒絕搬入,理由之一是一句「不要騙人」,這句話不只因為親人中有人喝酒,違反該社區的公約,更隱含著那種不願也不會被外力所輕易改變的自信,我就是我,不用任何人來安排我如何生活,不要拿你們城市的尺規來度量我,剪裁壓抑我那於山林原野間所鑄造的靈魂,「我是在這裡出生的。我喜歡這裡的風。我們不喜歡在城市,因為很熱,不是在平地出生,喜歡待在這裡。在山上有涼涼的風」,這反倒是平地的我們所值得敬佩、學習的生命。

  Cina Alis一族所面臨的漫長考驗,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無數的都更計畫也正以更美更好更進步的訴求,讓平地的人們離開居所。希望當惡運降臨之時,我們能有著和她一樣的堅強,也更希望我們能以眾人的智慧與權力,避免這樣的惡行再度發生,無論在平地或山林,這島上的每個人都該擁有屬於自己無人可奪去的幸福家園。

(本文已刊登於〈Alis的心願〉,《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特刊 2013》(臺北,2013),頁87-88。)


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

荒謬劇之後的悲喜劇--《天真的人類學家之重返多瓦悠蘭》讀後

(圖片來自讀冊生活

《天真的人類學家之重返多瓦悠蘭》(以下簡稱《重返》)為《天真的人類學家:小泥屋筆記》(以下簡稱《小泥屋》)一書的續作,原書出版於1986年,距前作有三年的時間。內容紀錄了作者重返非洲喀麥隆的多瓦悠人(Dowayo)部落的經歷。這次重返非洲部落,主要是得知當地要舉行割禮的消息,在作者對多瓦悠文化的研究中,割禮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各種儀式都是以割禮作為模仿的對象,是構成該族文化的重要核心。在上次的田野調查中,作者雖然收集了許多族人關於割禮的描述,但從來不曾親眼目睹,再加上多瓦悠族的割禮並非定期舉行的活動,錯過此次,不知下次是何時,促成了作者重返非洲。 

2013年11月21日 星期四

在非洲上演的荒謬學術戲場——《天真的人類學家:小泥屋筆記》讀後

《天真的人類學家:小泥屋筆記》一書是英國人類學家奈吉爾‧巴利(Nigel Barley)於1983年所出版的作品,內容紀錄了他前往非洲喀麥隆研究多瓦悠人(Dowayo)部落的經過。不同於一般人類學的民族誌,本書抛棄了學院書寫冷靜、客觀的專業形象,作者改採以自諷而嘲謔的筆調,如實紀錄了自己在田野過程所經歷的種種荒謬。全書沒有學術研究者常見的全知、高高在上的身段,而是敘述了一個人類學研究者,置身在不同現實、文化環境,並背負研究壓力時的困境和反省。

2013年11月15日 星期五

巨輪

a round shape

一件在過去無關緊要甚至略顯保守而迂舊的事件,竟在今日可以成為爭論的焦點,被親者視為英雄,敵人視為仇寇,言語衝突不休。

宛如一場反高潮的荒謬劇。

只能說歲月的巨輪不止息的往前,但時代的方卻不見得能滿足每個人的期待。

遑論未來。



2013年11月14日 星期四

資格

228

生活在不同時空背景下的我們,絕無何任立場去嘲笑過往人們的保留和怯懦。沒有人有這樣至高無上的資格,去逼迫他人做烈士。更遑論我們這些早已習慣乞食於權力者的卑賤靈魂。



2013年11月6日 星期三

「今天要吃什麼?」——《雜食者的兩難:速食、有機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讀後

(圖片來自讀冊生活

        「正餐該吃什麼?」是《雜食者的兩難:速食、有機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一書所想要回答的問題,用更白話的方式表達,即是「今天要吃什麼?」

2013年11月3日 星期日

關於末日——《廣島末班列車:一九四五原爆生還者的真實故事》讀後

圖片來自讀冊生活

「末日」是人類意識底層很複雜的情結糾葛,沒有人期待末日的來臨,卻似乎又相信著一切總有終結的一刻,形成無法放下的執著,不斷出現在各種不同的範疇之中,如無法驅除的鬼魂。或許是出於對死亡的本能抗拒,也或許單純受事物終有盡時的戲劇張力所吸引,描繪末日幾乎已自成一創作的類別。以電影為例,大概最能淺顯說明人類心底對末日印象的揮之不去。無數電影都圍繞著世界終結的主題展開,創作者為閱聽人設想了各種情境,無論是來臨之前的恐懼、降臨時的生離死別、浩劫之後的世界;並構思了各式各樣的結束方式,諸如隕石、病毒、戰爭、能源耗盡、全球暖化等等天災人禍,又或者天譴、僵屍和外星生物等等奇幻想像。影劇業如此處心積慮地消滅人類,顯示著這類題材的龐大商機,以及商機背後人類對於末日的關注與恐懼。

2013年11月1日 星期五

November Rain



應景歌,給11月。

印象中去年11月無雨,至少沒有合適撥放這首歌的雨勢,而今年的第一天便開始下雨,應為吉兆。

很討厭「世代」的說法,覺得那是對每一獨立個體的羞辱;用出生的年歲來區分人我,更是偷懶的愚蠢。然而我深信這首歌對特定的某群人來說,是無法取代的存在,也許和我年齡相仿也許相差甚遠,對這首歌總有千思萬縷難以描述的糾葛悸動,無關那群才華洋溢卻自大跋扈陷於無止盡輪迴爭吵的音樂人,無關於歌詞書寫舖陳的意象指涉以及曲式安排的精緻典雅,甚至也無關從初次聆聽到現在之間所有青春與不青春有靈魂與無靈魂純真與墮落的交雜回憶。

面對這首歌,言語不單多餘,根本是無用,再多文縐縐的冗長文字,都無法解釋這歌在這群人生命的重量。就像沒有人能夠說明當愛情來臨時心底的感受,或當灼熱白濃的精液從馬眼噴灑時的快感一樣。

我只知道一旦音樂響起,體內某扇深藏的門便會開啟,然後我就會進入自己的體內,如同銜尾之蛇。完美。無限。體現著自我的原型。

我只知道只要時序進入十一月,便會開始痴痴伴望等等著一場能與這歌相呼應的雨。

如果你/妳是和我一樣的一群人,我想你/妳會懂我的意思。

雨正下著。



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

污漬

dark

「垂死也要盡力掙扎,哪怕最後只是街角硬生留下的污漬,也算不枉。」

2013年10月28日 星期一

Dear Lou, see you on the other side.


當時,沒有人想到《LuLu》會是Reed的最後遺作。

不可能的組合,結果不是相加,反而同時得罪了雙邊的支持者,讓這張專輯從未獲得它應有的評價。


深深希望有一天世人能肯定這張經典的價值。


無論如何,每每想到Reed在音樂生涯的最後一刻是和Metallica一起鬼混,就覺得是件很屌的事。


而這正是打從心底所熱愛的Lou Reed會幹的事。


今晚讓我以珍藏的Ardbeg敬你,敬你所留下那令人崇拜的一切,也順道藉機澆去些我卑微人生的哀愁。


操他媽的肝病。


幹杯。



2013年10月22日 星期二

消費構成的烏托邦——《大正文化:帝國日本的烏托邦時代》讀後

封面圖片來自讀冊生活

大正時代係指1912年至1926年日本大正天皇在位期間,雖然只有短暫十五年,但無論對日本、作為殖民地的臺灣,乃至整個東亞,都是非常關鍵的階段。相較於前任明治天皇乾綱獨斷的維新,以及繼任昭和天皇治下軍部勢力的堀起和獨裁,大正時期則以內閣與政黨政治,即所謂的「大正民主」,廣為人知。也許正因從大正政變(1913)開始,無論官方或民間一系列以擁護憲政為中心的活動與事件,吸引多數研究者的注意;也可能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政治史的研究都在史學領域中扮演著主軸的角色,傳統對於大正時期的研究,多半聚焦在政治場域的風起雲湧,雖然捕抓到了時代的重要側面,卻不見得能完全彰顯大正時期於歷史上的轉型意義。

竹村民郎的《大正文化——帝國日本的烏托邦時代》便從文化的角度,重新去理解大正時期。該書日文版於1980出版,並於2004重新改訂,另出了增補版,本書即由後者譯出。誠如該書日本版副標所言「世界史の転換期と大衆消費社会の形成」,全書的內容緊扣著日本大眾消費社會的誕生,以此為出發,試圖析理出大正時期在政治變動之外的轉換。

全書共分七章,另有補論一篇。第一章〈大正人的一天 大正九年五月〉,便開宗明義地呈現本書試圖從生活層面開展論述的企圖心,以虛擬的B先生和B太太這樣兩人的受薪家庭,在大正九年的一天,勾勒出一次戰後日本社會所呈現的樣貌。除詳細描述生活的各層面外,也帶出第二章〈巨大都市東京的誕生〉的主題:以東京為代表,象徵西方近代城市文明的大都會出現。東京大都會之所以能成立,除政府有心的推動外,也和經濟的發展有關,特別是那些新興的企業,它們沒有傳統財閥的保守包袱,積極投身新式的科技,帶動產業的勃興,第三章〈成金的輩出〉便是在討論這些革新企業家們所帶來的影響。第四章〈大量消費型社會〉則承續了第三章的討論,新興產業對製造生活消費品的重視,反應著日本朝向消費社會發展的轉向,不單是甲子園、寶塚歌劇、大眾食堂、百貨公司、咖啡廳等等新式消費場所的出現,更重要的是一個以普羅大眾為運作核心以及思考主體的大眾社會的出現。大眾社會帶來的不僅是消費型態的改變,對文化層面也帶來巨大的衝擊,第五章〈大正文化的成立〉便從文化商品化、性產業和自由畫三方面,說明文化各層面因應大眾消費社會而發生的質變。第六章〈作為「時代」的大正〉則企圖捕捉潛藏在多彩多姿大正文化之下的軍國主義伏流,以婦女、勞工、農村這些看似與軍國勢力最無涉的主題出發,指出軍部無所不入的滲透,帶來大正文化的終局。在最後一章〈作為時代區分的大正〉這篇代結論的獨立長文中,作者認為「大正民主」的貢獻被過度頌揚,並不符合當時日本社會的實情,因此他選擇以中性、世界視野的「一九一~三○年代」作為切入,去探求各時期文化、思想構造與國際關連性,析理其時的日本總體相和歷史意識,勾勒出它們和文化、思想之間的關聯;替本書的提出了一個理論及方法層次上的總結。補論〈作為「環境論」的郊外成立〉則討論「郊外」的出現,其背後的社會、文化基礎,以及一個建立在電車網絡之上的「交通文化圈」。

誠如作者在後記所言,本書最大的貢獻在於挑戰了傳統對大正時期的單一解釋,賦與了以文化作為解釋主體的全新歷史視角。其高明處在於,並非單單獵奇式地介紹大正時期的各種吃喝玩樂,而是透過對這些廣義文化現象的觀察,回應了傳統大敘述中的深刻論題,巧妙的將經濟轉型、現代化、自由民主的抗爭……等等日本史的重要轉變,嵌合於對日常事物的探究之中,不只消極地挑戰了傳統「大正民主」的解釋,更積極的替一九二○年代作出新的宏觀解釋,避開了大眾生活研究常見的瑣碎。這樣的著作還是來自於一位1929年出生的前輩學者,無疑值得今日史學研究者警惕與學習。對於非學院的讀者而言,本書所介紹的可爾必思、松下電器、勝家牌縫紉機等等商品,以及咖啡廳、百貨公司等等空間場所的出場,這些建基於都市之上的物質和消費文化,都與今日的生活聲息相通,若再考量日本和臺灣之間的歷史關聯,這本介紹1920年代日本的專著,也間接為認識我們身處的當下,提供了一扇全新的窗口。

或許,政治起落的影響有時而盡,但基於人心需要的消費現象反而歷久彌新。在這個意義上,捨政治的大敘述,而關懷物質文化,反倒更能挖掘出某些超越時空的普遍意義。總之,「過去」不應只有一種解釋,唯有通過不同面向的歷史詮釋,跳脫既定陳說,人們才能理解那些逝去的過往。究此點而言,本書無疑提供了最佳的範例。



2013年10月18日 星期五

關於「心」:由〈Shape Of My Heart〉至〈IANAHB〉



最近三不五時就會把Sting和Dominic Miller合作的〈Shape Of My Heart〉拿出來聆聽,無論是一人獨處、吵雜的人群,甚至騎車於繁忙的街頭,總是忍不住將它撥放。就像飛影靠凝視著冰淚石獲得心靈的平靜,這歌對我也有類似的作用,無論身在何種情況,無論情緒多麼波動,當第一個音符響起,我都能立即獲得最低限度的穩定。

Sting在受訪時表示,他試著在歌詞中去描繪一個玩牌人,一個在牌戲中不為輸贏,只是想要透過紙牌去認知事物本質的賭徒,想去理解主宰勝負背後玄妙的邏輯運作,近乎宗教性的體會。他是在撲克牌裡思索存有意義的哲學家,每次的輸贏都是自己和真理的奮戰。他也和所有的職業賭者一樣,壓抑自己的情緒,不顯露情感,自我偽裝,以那唯一的面具,隔閡外界,保護自我。

對我來說,這位哲學家賭徒所思索的,是「心」究竟是什麼樣的存在?

人的「心」不是生物學上加壓讓血液的臟器,肉體的「心」重要性無可質疑,但卻是任何生物所共有,無法體現人類自我意識所感受到的「心」之獨特。「心」更不是那心形符號所能勾勒,那只是種人類想像的創造,企圖以略帶偷懶的方式去簡化表明心的樣貌。「心」是那種每個人都可以具體感受,卻又難以具體言之的存在,如同《道德經》所論之「道」:「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我無意搬弄書袋,更無意於進入哲學的討論。只是想強調在一定的程度上,〈Shape Of My Heart〉捕捉了人在某個時刻都將面對的自我反思,那個主導我一切言行舉止,於我喜怒哀樂時不斷悸動,或可視為意識、靈魂、良知居所的「心」的某些樣貌。

沒有比賭徒更合適的意象,因為每個人在面對未知的人生前途,都是搏命的賭客,他可能熟知規則,理解輸贏勝負的邏輯,權衡優勢與劣勢的各種限制,與命運之神面對面較量著每手牌局,有時輸有時贏,由出於理性或感性的判斷,然而最終所有的終局似乎都是命定。

那麼在人生的賭桌上,我們究竟在賭什麼?如果對手是無法擊倒的至高存在?

歸究到底,每個人都只是和自己的心在對賭著,藉由一張一張的出牌,一次一次的勝敗,理解自己的「心」是怎麼樣的存在。無論獲勝時的志得意滿,或者落敗時的垂首喪氣,都只是虛幻,死亡總會在賭場關門之後清空所有,只剩永恆的虛無。

這場牌戲的真正獲得,或許是在將己身託付死亡,於意識消失的最後剎那,能告知盡力博奕的自己:「我想我了解我的心了。」

可是,理解心也許是人生牌戲所該追求的目標,但結果卻不見得美好。因為在這場賭局裡,在自我探索的過程裡,心卻不斷的累積,原本的樣貌在被挖掘的過程便同時受到了污染,Dominic Miller用那古典樂式優雅與平衡所譜寫的,也許是心起始之時的純粹潔淨,但沒有人能在人生的賭博中維持住稚子天真。同樣是以古典樂的為摹寫的對象,人心絕不會像Dominic Miller所表達的接近天使般的雋永甘美,反而會更接饒舌歌手Lil Wayne的〈IANAHB〉——另一首我最近反覆撥放近乎偏執的歌曲。

那是潛意識中難以直視的黑暗,是慾望無止無休的膨脹,暴力與瘋狂,墮落與毀滅,沒有出路絕望早以代替死亡,順著靈魂的每個毛細孔腐蝕著,直到所有良善的本質都變成了人類粉飾自己還有點價值的虛偽謊言。Sting的賭徒對自己帶著面具仍有真實面目的宣告只是矯情的噁心,不用什麼面具,因為我們早就是沒有面孔的人。心是黑洞,是坍塌無底的奇異點,將人性一點一滴的吸入,扭曲軋碎,變成百分百濃度的惡。

這才是人永恆的難題,我們唯有透過在人生的賭桌上才能了解自己,然而我們的心也註定會在這賭桌上不停地被污染、被破壞,在最後我們所能找到的,將只是破碎肢解難以辨識的心的殘骸。就像每個賭徒在賭博前,總覺得自己能夠理性,能夠自制,一旦上桌,難逃成癮,在高低起伏的金錢進出中,逐漸失去所有先前保證不會丟棄的事物,在終點等待的都是瘋狂。

而那於最後用以自我完成所挖掘出的心,只不過就是所有瘋狂與惡與罪與黑暗聚合。

也許,最後不是死亡把我們帶向虛無,而是在經歷人生漫長的熬煉後,我即是虛無。

起於〈Shape Of My Heart〉,終於〈IANAHB〉;起於純粹,終於虛無。人只是這兩站中旅行的過客,於兩種不同元素交織光譜中苦苦掙扎。

我大概了解自己為什麼會無法放下,讓這兩首歌不再於耳邊交替。

因為,心,難以名狀。






2013年10月13日 星期日

起於抗爭,止於統治——田中彰著《明治維新》讀後

圖片來自讀冊生活

日本前輩學人田中彰所著《明治維新》一書,雖然看起來像是順著時間推移的教科書書寫,卻不是一本平舖直敘何謂「明治維新」的單純介紹。明確的問題意識,展現出不同於同類著作非凡的視野;以深刻的反思,析理出維新的動力和影響,立體化了日本近代化的關鍵年代。對於日本史不甚了解的讀者來說,初讀本書或許會感到有些艱澀,但若細細咀嚼,輔以網路或其他書籍所提供的背景泛論,一旦扣住了作者所望探究的課題,必然可以感到他在研究上的用心與功力,並對明治維新有種更進一步的理解。

2013年10月11日 星期五

關於《沒有色彩的多崎造和他的巡禮之年》我想說的是……

《沒有色彩的多崎造和他的巡禮之年》


我想說的是:我無話可說。

對我來講,村上春樹是一種信仰,是近乎宗教的存在。

每隔一堆時間,自己就會把村上所有的小說重看一次,包括所有的長篇和短篇,閱讀的順序不一,但是是確確實實,由頭至尾,逐字逐句的閱讀。如果以開頭的第一本書作為計算一輪迴的起始,次與次中間的間隔平均大約是1年半左右。因為村上是如此嚴苛、不盡人情的規律寫作,他每出版新書,固定就是整個儀式的開始,所以很少會超過一年半的均數。週期最短則是相隔了約莫一個月,以我自己的閱讀速度,和村上出版量的龐大,有很長的時間,我每天都在反覆讀著村上的說小說(是的,這是非常非常近期的事)。

虔敬宛如教徒的讀經。

這類似儀式般的洗禮,讓自己的內心得到填滿,同時也獻祭出心底難以言之的什麼。無論得失,經由這樣反覆的過程,使自己擁有繼續生存的能力。

與其說痴迷,倒不如說書中擁有某種穩定的基點,讓自己安頓身心,獲得天啟與救贖。

因此,我佩服那些可以評論村上春樣作品的人,運用著專業的詞彙,理性的將作品解剖分析;之於盲從的信徒,那是不敬的褻瀆。我也羨慕可以以各樣方法消費村上,表現出聰明才智的人;我僅能愚昧的迷信追隨,無自我可供彰顯。我更發自心底地景仰那些能以感性的方式,分享對村上作品心情的人們;我無法將自己得到感召以任何的形式具象化,更遑論引起他人的共鳴,因為這樣的過程,無疑是把靈魂展示,或者揭露體內放置靈魂之處空無一物的殘酷黑暗。

除了投地頂拜外,我對於村上春樹,沒有其他可能。

所以很抱歉用標題騙了你,讓你讀了盲信者無意義的數百字堆疊。但我想,不論你對村上作品有何理解或情感上的需要,世界之大,一定都可以找到切合的滿足,上述痴愚荒謬的字句或者反而難尋?就當作是一則難笑的笑話吧。

最後只想說,能正巧在三十五歲又近七個月的此時此刻,讀到《沒有色彩的多崎造和他的巡禮之年》一書,真的是(不微小也無需強調確切的)幸福的事。



2013年10月7日 星期一

寫手

3776


「他是我們公司最佳的寫手!」老闆總是在人前這樣稱讚著他,和靄的語氣輔以讚許的目光,眼角的魚尾紋裡流露著不明所以的驕傲。

但他卻沒有感到任何開心的情緒。

2013年9月26日 星期四

與「常識」的角力——《日治時期臺灣熱帶景象之形塑》讀後

(圖片來自讀冊生活

「常識」是所有科學研究最強勁的敵手,如何在「理所當然」之中找到全新的發明,發展出新的意義,研究人員最大的挑戰。對歷史這樣一門人文學科而言,「常識」更具體的指涉了人們所生活的日常世界,要如何在人們習以為常的飲食起居之間,突顯出每一個微小存在背後所擁有的歷史脈絡,挖掘出深刻的意義,昰史學研究者最艱巨的挑戰,卻也是史學最迷人的貢獻之一。

2013年9月20日 星期五

阿妙,再見!



影片是Pearl Jam的第二首新單曲〈Sirens〉的MV,新專輯《 Lightning Bolt》即將於十月上市。難以想像,成團二十年後,他們還是能交出一張令人充滿期待的專輯,唱出一首讓自己淚流滿面的歌。或許,這樣一首生離死別的歌,正需時間的閱歷才能寫出;或許,也是要到了人生過半後,才會因這樣的歌而溼了眼眶吧。

莫名巧合,聽到歌的同一天,得知阿妙的死訊,打從心底感到難過,雖然是隻素昧平生、別人家的貓,自己所擁有的,不過就是幾張和阿妙有關明信片。然而,這幾年透過在牠們的blog潛水,分享著牠們的每日每日的喜怒哀樂,卻也有著如同家人般的莫名親密,每每被牠們的影像以及牠們主人的文字所治癒。

甚至因為阿妙的關係,只要在街上看到黑白的乳牛流浪貓,都會有著莫名的親切。

我相信一定不只自己這樣。

十九歲,對貓來說已是高齡,帶給那麼多人歡樂,為替那麼多人的心靈療傷,此生已比許多人類精彩而充實。

是該為自己好好休息的時候了。

再見了,阿妙,我所認識最酷最帥氣的黑白貓。

(圖片來自三花的網頁

(當然,自己再感傷,比起牠主人的傷痛都只是矯情,接連遇到貓咪的離世,以及工作的中挫,有太多的事要煩心了,願他們一切都好。也歡迎大家有機會可以去他們的店WZ bag/life/art看看,目前實體店暫停,網路店則正在籌設中。)




2013年9月19日 星期四

《群島之洋——人類學的大洋洲研究》讀後


(圖片來自讀冊生活

《群島之洋——人類學的大洋洲研究》一書,為臺大人類學系童元昭教授主編,如編序所言,本書是一本為了通識課程而編輯,收集、翻譯了大洋洲研究領域裡的重要論文。因為是論文集的形式,所以不同於一般教科書易見的泛泛之論,改以更專業、深度的方式,將大洋洲相關的代表成果呈現給讀者。

童教授率領了一群人類學系所的學生,以三年的時間,對譯文反覆斟酌、推敲,不僅追求文字的正確與流暢,更重要的,在翻譯過程從自身的專業背景出發,撰寫了多條譯注,增進讀者對文章理解,並提供了不同的觀點與視角。譯文之外,另有中央研究院邱斯嘉、郭佩宜兩位研究員,和童元昭教授三人各自的論文,為本書在眾多西方經典研究中,提供了來自臺灣學界的觀點。童教授另撰〈導論:航向太平洋〉於書前,則在各篇的專論中,提供了一宏觀的通論。

全書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序論」,收有邱斯嘉〈從考古的證據看太平洋文化的起源與變遷〉,提供了太洋洲的史前發展,並為本書的研究範圍提供了基礎的界定。第二部分「社會生活」收錄了包含郭佩宜在內的三篇論文,涉及了親屬、交換與政治領袖等相關議題。第三部分「文化創造與國族建構」所收的三篇論文,則從「發明/建構」的角度,重新審視該地區文化、制度、國族認同的形成。第四部分「島嶼的全球化經驗」內有童元昭〈踏浪而行:大洋洲人群流動的經驗〉等三篇論文,則從全球化的流動角度,探討人群、西方基督教信仰、法律觀念於該區域不同的文化系統間的傳遞,以及所造成的影響。最後一部分「島嶼的聲音」則選錄了郝歐法教授(Epeli Hau'ofa)的兩篇經典演講〈我們的群島之洋〉、〈海洋長在我心〉,以其對大洋洲區域的整體觀察,和所提出的「群島之洋」觀點,作為全書的總結。

由五部分共十二篇論文的選錄,足見編者的用心,在〈導論〉中編者所指出關於大洋洲研究的數個研究熱區:交換(特別是與權力有關的交換)、巫術、性別、家庭繼承、宗教、國族建構、移民、跨國流動……等等議題,本書的內容或多或少都已有觸及。是以,本書同時結合了論文的「專精」與議題的「廣博」。也許對非學術背景的讀者,初讀起來會略感吃力與艱深,然而一旦掌握了論述的脈絡,深入之後,不僅增添了對大洋洲知識層面的認識,亦可加深對臺灣的了解。臺灣和大洋洲之間的差異並不如刻板印象中的巨大,臺灣原住民亦屬於南島語系,而且多數都經歷過被殖民的過程,近年也都在國族認同的議題上躑躅交爭。彼此之間,有太多可供借鏡參照之處。臺灣輿論界時常有世界觀不足的批判,但所謂的「世界觀」往往指的是歐美等特定地區而言,不單有失全面,更忽略了和我們緊密相繫的鄰居,彼鄰若天涯。透過對本書的閱讀,雖然無法完全彌補了我們對大洋洲的認識,卻不失為一個不錯的起點。

特別在「海洋臺灣」一詞,已成為學界乃至一般人生活中常見的用語,經由對大洋洲他山之石的攻錯,也可以讓我們重新去思考臺灣海洋性格的意涵。郝歐法教授在〈我們的群島之洋〉中結論道:「大洋洲浩瀚、大洋洲不斷延伸、大洋洲慷慨好客、大洋洲從地底深處的岩漿海流培育我們。我們是海洋,我們是海水,我們需要覺醒,在心靈與行動上瞭解祖先的誓言並加以應用,以抗拒再次加諸於我們的霸權。我們再也不接受被限在孤立的情境中,從今而後,我們不再讓任何人看輕並剝奪自由!

        無一字不是在講大洋洲,卻也無一字不令人想起那座供我們生存的島嶼。



2013年9月9日 星期一

暴動禮讚

(影片來自Yutube,截取自1980年虛實參半的紀錄片《Rude Boy》,〈White Riot〉是標準那種現場遠勝於錄音室的歌曲。)

2013年9月2日 星期一

[舊文]部隊長、小說家與歷史學徒——訪鍾逸人、李喬兩位先生

這篇文章是當時替「臺灣與海洋亞洲」部落格所寫的紀錄,因為奇摩部落格行將關閉,不確定後續會如何發展,先於此處留個備份給自己。

2013年9月1日 星期日

[開箱文]宜蘭伴手禮:三叉按摩器

今天一來上班,就看到桌上放著包紙袋,其實昨晚就被預告了,心情整個就是期待。



2013年8月28日 星期三

人禍總勝天災——《八八水災口述史:2009~2010災後重建訪問紀錄》讀後

(圖片來自前衛出版社)

《八八水災口述史:2009-2010災後重建訪問記錄》一書,是臺灣教授協會所企劃,中研院近史所陳儀深教授擔任主訪,並在其帶領下由助理和政大台史所的研究生紀錄完成。陳教授長期投入各式口述訪談的計畫,曾任近史所口述史召集人,又於十年前主持九二一大地震的口述訪談,出版了《九二一震災口述訪問紀錄》,因此不管在學養和經驗上,陳教授都是完成此書的不二人選,也讓本書展現出不同坊間一般報導的深度與視野,透過言談的紀錄,深刻描繪了風災過後重建問題的困難和複雜。不管是對該課題有興趣的讀者,或有志於口述相關工作的年輕學子,本書都是不容錯過的力作。

2013年8月26日 星期一

路邊風景

下圖是某日和友人高欣愷君一同覓食午飯時於路上所看到的風景。不知該說世界太奇妙,還是我的身心靈太污穢?





2013年8月20日 星期二

[舊文]觀常玉

上網查了一下,常玉上次在歷史博物館辦展應該是2001年的事,所以已是十二年一輪廻前的文字了。完全記不起粗鄙如我為何會跑去看展的原因,依稀記得是和當時指導教授有關,或許是有什麼免費的贈票?總之,記性不好的我,如果不是在硬碟還殘存著破碎斷簡殘篇,關於那次的展出真的什麼都記不得。只知道從那時起,常玉就變成自己少數叫得出名字並心愛的畫家。僅將十二年前的拙劣的文字(十二年後似乎也無甚長進?)整理於下,獻給那場在腦海中失去座標的展覽,以及在心底無限膨脹的畫家。

--------------------------------------------------

2013年8月9日 星期五

[舊文]什麼是水族?

不小心在資料夾裡找到這篇文章,已經完全忘了是為什麼原因而寫,只依稀留有是幫友人國彰的印象,WORD的檔案紀錄是1999年最後一次修改,所以該是大二的時候吧,看到自己那麼青澀的文字,竟有一種奇怪的惡趣味,所以考慮再三之後,還是決定貼上來,算留個紀錄吧,也獻給那些被自己害死的生命!
------



要賦予水族這個詞彙一個明確的定義是不太容易的,狹義的來說,是指淡海水的魚類族群。而廣義的範疇,除了包含魚類族群之外,還包括水族館所販售的各式生物,如甲殼類(蝦、蟹),軟體類(海葵、珊瑚),水生植物,甚至兩棲爬蟲都有人將它們納入水族的旗下。早在數千年前,人類就已經開始從事水族的養殖,根據史料上的記載,關於水族的人為繁殖,最早的是出現在中國春秋末年吳越爭霸時期,越國的謀臣范蠡,除了致送絕世美女西施的美人計外,也進行食用水生動物的養殖,增加士兵蛋白質的來源。逐漸演變到現在,水族養殖的目的已被觀賞和休憩的價值所取代。飼養觀賞水族變成二十世紀新興的休閒活動,並且在全世界迅速地蔓延、拓展,短短幾十年間相關產品大量發明,各類魚種不斷被挖掘,其受歡迎的程度已經與貓狗不相上下。水族的養殖在今日與其說是「觀賞水族」,倒還不如以「休閒水族」形容來得更為適合、貼切。水族令人無法自拔的魅力何在?我們大致歸納如下:

(一)具DIY精神及創造力

你熱衷於自己動手拼裝東西、修理家中壞掉的電器嗎?你愛好自己佈置居住的環境、時常更改屋內的擺飾嗎?如果你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那麼飼養水族絕對是最適合你的休閒選擇。養一缸水草或魚,從挑選喜歡的缸子,配搭合適的器材加以組合,放入喜愛水草和魚種。然後發揮你想像力的極致,用盡所有的巧思,在這小小的缸子內,締造一貫徹你個人美學的精緻天地,而你是這微小世界的造物者與捍衛者,支撐著它的運行不輟。這種心情上的悸動,是絕對無法從其他的人生體驗中所獲得的。但是如果你說:「我很懶得去做這些事,但是我也很想養一缸水草或魚,怎麼辦?」別擔心,只要你願意多花些錢,水族館的人自然會幫你打理一切,並提供一些技巧和經驗,作為你下次要組缸時學習、參考的對象。
具教育性及知識性

不管你要選擇佈置一個海水軟體缸,或是淡水的水草缸,它都是一個個完整的生態,一個個遺世而獨立的小宇宙,甚至可說是擁有自己內裡性格的生命有機體。它繼承生物了生物科學的大傳統,卻不隨波逐流地失去自我的堅持,反應出大自然的神奇與偉大。你能從這些缸子中可以看到不同的生物間彼此的互動,了解各類生物的生活型態,不論是攝食,繁殖,嚇阻外敵還是照顧幼魚的成長,都能一覽無遺地表現在這小小的缸子中,不管如果你是否為了正在學齡中的孩童,哪怕是對一位成年人而言,觀賞水族缸一定可以能讓你得到書本上所沒有的知識,並具體地感受到自然,或說整個世界運行的邏輯,對你的知識面何人生觀都會有很大的幫助的。

(二)假日活動不受限制  

辛苦工作了一個禮拜,期盼已久的週末假期終於週末到來。想著計劃已久的旅行,心中充滿著掩藏不住的興奮,但是看著心愛的寵物,將他們留在家中,會擔心他們挨餓、受凍,甚至會引起意想不到的危險和麻煩。把牠們送到寵物旅館,卻又怕缺乏完善的照顧,並且增加一筆沈重的開銷。想來想去,最後只好把他們一起帶去,反而為了打點寵物的食物、住處以及旅程的奔波,失去原本放鬆的目的。但在寵物的心靈陪伴功能不可或缺的情況下,飼養水族或許是一折衷的解決辦法,飼養觀賞魚除了可以幾天不餵食的生命韌性外,配合著飼料自動餵食器等科技產品的輔助,更可以長時間的出遊。假設你是個熱中戶外旅遊的上班族,並且需要寵物的生活伴隨,飼養一個水族缸是你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不二的選擇。

(三)陶冶性情沉澱心靈

結束了一天繁忙的工作,回到溫暖舒適的家。任憑自己沈浸在咖啡濃郁的香味和鬆餅充實的飽滿中,靜靜地坐在水族缸前,看著魚缸中的紅蓮燈無憂無慮的游著,時間緩慢的從身旁流過,白日繃緊的神經獲得了舒張的機會,身心積累的疲憊也被一一的消除了,這種愜意感不真實地猶如一場不願清醒的美夢。 許多人在工作之餘有限的時間內,喜歡玩玩花草、養養小動物,只是為了重返大自然那種原始的、天人合一的舒適感,而飼養觀賞水族正是將大自然的縮影帶到室內來,如果你一旦了解了它的魅力,佇足於缸子之前將會成為你無可替代的至樂,成為你治癒憂愁與煩惱的心靈祕方。

(四)具有技術性及挑戰性

水族的飼養可以是件輕鬆的休閒,也可以以嚴肅的理性去對待。從周邊的環境來說,光是水就可以調整PH值、酸鹼度、硬度;光線則可以注意他的時間、波長、色度;溫度的調節則可以應用你所有工藝的技巧,這些過往沈睡在書本中,為了應付考試才學習的知識,因水族而和生活緊密的結合,真是名副其實地做到「寓教於樂」。除了培養適合水族們生存的環境外,水族玩家最刺激的挑戰,莫過於水族的繁衍和配種,看著自己的水草蓬勃生長;魚兒從交配、產卵,到孵化出可愛的下一代,缸內充盈著生生不息的朝氣和希望。更能進一步地利用遺傳學的觀念,創造出屬於你個人的魚種,這種成就感絕對是其他休閒活動所無法比擬的。

(五)大小靈活打破空間界限

這是一個空間逐漸減少的時代。生活於都市叢林中的我們,無論舉手投足,都會不斷地被那水泥厚牆提醒這殘酷的現實。當人的空間都已宣告不足時,又何來多餘的地方給貓狗這些寵物?於是你打消念頭,繼續在狹隘的空間內孤獨的活著。但水族打破了這種悲慘的僵局,它們提供了各式大小的選擇,你可以擺設豪華氣派的四、五呎大魚缸,也可以放置小巧玲瓏的一呎小缸,甚或只要一個杯子的水量,豔麗的鬥魚就可以任你把玩。空間被解放了,你再也不用成為它的奴僕。而水族缸特有的折射與透明感,亦成為室內設計不可或缺的手法之一,甚至能搭配中國的風水觀念,為你帶來無窮的好運。

(六)種類繁多取得容易

從之前關於水族的定義,我們可以了解其所涵括的範圍是如此地廣大。而在每個大綱目之下,其所包含的物種是如此地繁雜。在水族地世界裡,上帝展現了祂創造萬物地精細與偉大,憑藉著人類有限地智慧,我們也僅能粗估一個大約地數量。在今日,各式地魚種仍在被挖掘中,而每一種不同魚種的飼養,對水族玩家而言都是一次嶄新的衝擊和刺激,象徵著不同的自然環境,不同的養殖挑戰,更重要地,代表著迥然不同的心靈感受,可以是靜謐安適的燈科魚,亦或者是雄霸睥睨的大型魚,水族就像一永不枯竭的寶庫,滿足心靈貧乏的我們各式地想望。而這些如藝術般偉大的瑰寶,只需要走趟水族館,便能輕鬆的獲得了。

(七)走向世界資訊齊全

飼養水族絕對不是孤獨的。水族因為它獨特的魅力,已經發展成為一種專業化的世界全民運動,在地球的每一個角落,都可以發現水族愛好者的蹤跡。甚至因為每個區域不同的民風,而開展出不同的水族文化。而透過網路科技的合縱串連,無論是透過WWW或BBS,水族的愛好者們不斷地這塊新園地,有些是專業的養殖論述,有些是聯誼性質的經驗分享。因此,不用擔心自己會陷入資訊不足的危機中,請盡情悠游於水族的天地裡,畢竟有整個世界做你的後盾。水族不僅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使你結識來自各地不同背景的夥伴,也消彌了文化上的差距與鴻溝,使得地球村的大同理想,有了實現的可能。

2013年8月8日 星期四

悲觀的誤讀--《萬病之王》讀後

(圖片來自網路)

這是一本廣受好評的書,得獎無數,相關的評論和介紹很多。但自己閱讀這本書的經驗卻是失望的,陷入了期待過高的反差。

不容否認,這本討論人與癌症對抗的專著,確實是一本佳作,不僅扣住了癌症這個熱門議題,並詳盡敘述人類從上古開始,對癌症的想像與理解,以及各式各樣、千奇百怪的治療嘗試;呈現了人類與癌症之間的漫長對抗,並以此作為切入,見微知著,進而描繪了整個醫療史的演進。

該書最大貢獻在於挑戰了進化式的史學論述方式。對進化史觀的批判,早已是研究史學理論的老生常談,在醫療史乃至其他歷史研究的領域中,揚棄這種視當代為最進步的單線式歷史推演,早已成為共識。然而,在一般人的感受中,特別是在醫療的領域,對醫學的信任,認為我們站在醫療科技的最尖端,大概仍是每個人心中或多或少的堅持。之所以如此,大抵是出於人性的需要,不願相信自己時時曝露在滿佈無解的疾病世界中,人們總是希望任何事物都有解答,任何病症都有解藥,無法接受自己只不過是用來實驗各種假說、新技術的白老鼠。經由本書的描述,每個時代的人都用自以為最進步、最合理的方式,對癌症展開治療,然而整體而言,如同薛西弗斯的苦鬥般,註定了次次失敗的命運。

這種間接流露的絕望感,是全書最吸引我的地方,我們永遠只能面對絕望,接受我們渺小到只能任憑命運的隨意擺佈。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而人類只不過是芻狗裡較聰明的分支,反覆地進行徒勞無功的努力。

這也造成了我對這本書的不滿,因為到了後半段,似乎再度又回到了進化史觀的老路,強調隨著新的醫學發展,我們似乎已經掌握了癌症的機制和治療,雖然作者在書中或各式的訪談中,都強調對癌症醫治的未來,抱持著謹慎的樂觀,但就個人的感覺,書中的「樂觀」遠大於「謹慎」。這造成了全書的自我否定與矛盾,試想若從書中所回顧的人癌對抗史裡,任意截取一段時間,讓其中的人物研判目前抗癌的成效,一定也能說出一番謹慎樂觀的道理,但在今日看來卻是破綻百出,甚至連最基本的假設都是錯誤的。是以,我們又如何能確保未來的人們再回頭看時,不會對今日的謹慎樂觀亦給予同情的微笑?

這樣的論斷無疑已夾雜太多個人主觀在裡面了,應該已經違背作者原本的宗旨,寫一本充滿絕望的書我想大概不是作者寫作時的想法,可以從書中的支線裡看出,他努力想在這場人癌戰爭中覓得勝利的希望。然而,我實在無法如此樂觀,也許在個案上有各別的成功與失敗,但對於完全戰症癌症,人類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也或許人的才性智力時有窮盡,根本沒有抵達終點的一日。

以上,便是一個悲觀者的誤讀,而我也衷心期盼,自己的悲觀將有被證明為錯誤的一天。



2013年7月21日 星期日

敗者

DSC_0015_2730

「你何時確定自己是敗者?」她邊問邊按下錄音筆。

「很簡單,當你發現勝利者的榮耀只能激起你的厭惡、反感時,你就知道自己差不多了。」他稍稍停頓,若有所思「接著,你內心的黑暗便會一步步把你心底全部吞噬,甚至到最後黑暗本身也無法存在,那時你便是徹底的敗者了。」

接著,訪談陷入短暫卻如同永恆般冰冷的沈默。

終於有機會凝視眼前這人的她才猛然驚覺,他的瞳孔裡只剩下空洞,糾結著毀滅與死亡。




2013年7月16日 星期二

關於蹲舉(squat)我想說的是……

最近看到關於靜脈曲張的醫藥新聞,才發現自己一直誤解了該病的成因,原來不是因為過重負擔造成,正好相反,反而是因為運動不夠,讓肌肉萎縮,導致血管的變形。然後隨手上網瀏覽了些防治靜脈曲張的動作建議或影片,如同所有主打女性的運動推薦,動作花樣百出。

自己稱不上什麼健身專家,頂多就是個業餘愛好者,但我想不管是針對靜脈曲張或任何腿部肌肉訓練,最有效而根本的仍然還是蹲舉(squat)。下面這段影片,是Youtube裡所我覺得最標準的教學:



蹲舉是所謂的重訓之王,即便不負重做,都可以感受到訓練的提升。

蹲舉最大的盲點,在於很容易被其形態或譯名所影響,混淆了蹲舉的本質:它從來不是一個「蹲」的動作,而是一個「坐」的動作。想像自己正要坐一張不存在的空氣椅子,然後再調整諸如挺腰、膝不過腳尖、髖部起動等等細節,便能抓住蹲舉的真正核心。之前在前輩友人指導下,有一招十分適合初學者,就是真的拿一張高度適宜的椅子來練感覺,即進行蹲舉動作時,放置一張椅子於身後,臀部輕觸即立即站起,一來可以抓姿勢,二來也可以避開初學時對失去重心的恐懼(大不了就直接坐下)。另外,我也聽過有人用背貼牆半蹲替代,如果一開始肌力不夠時可以嘗試,但因為只是靜態的維持,效用自然不如不斷肌肉收縮的蹲舉囉。

2013年7月14日 星期日

三十男子的浪漫



雖然早已人事全非、物換星移,也雖然昔日熱血流經之處,早已變為冰川渠道。

但在路上看到這樣的車牌,還是會忍不住凝視,並聽見心底那小小的吶喊:「可惡,想要!」

我想,這大概是屬於三十歲世代男子才能理解的無聊浪漫吧。

2013年7月10日 星期三

神話

DSC_0053

於草叢之間發現一頭神話中的獸,有著閃亮的鱗片,折射著陽光,於暗影深處綻放著瑰異的色澤。

肆無忌憚地展示,炫耀著那於現實中難以存活的自由,不用在意挫敗與失意,更無所謂失落與不滿,隨時都能驕傲而自豪地說:「我是獸,生活於葉林之間,為著自己而存活。」

如此完全的存在。

不愧為神話。

2013年7月6日 星期六

《宮前町九十番地》讀後



《宮前町九十番地》一書,為張超英先生的口述自傳,由知名作家陳柔縉撰寫。本書出版於2006年,張超英則於2007年初不幸離世,因此雖然內容僅紀錄至1999年前後幫忙籌畫李登輝《臺灣的主張》一書的出版,卻幾乎包含了傳主一生的重大經歷。

2013年6月30日 星期日

糞金龜

trash


「我覺得牛這種生物沒什麼了不起的,大而無當,徒添累贅。」糞金龜一邊努力推著路旁的牛屎,將它塑成完美的圓形,一邊評論著。



2013年6月27日 星期四

指導

trash

文盲喜歡教人寫作,沒想到生意竟想不到的興隆,就看到文盲不斷重覆著:「我覺得你不懂自己在講什麼。」



2013年6月26日 星期三

[舊文]個體的抵抗——《一郎×二郎》讀後

即便身為死忠的奧田英朗書迷,我也從末想過《一郎×二郎》這套上下兩冊的小說,會成為自己鍾愛的作品。

2013年6月25日 星期二

[舊文]余英時《未盡的才情——從《日記》看顧頡剛的內心世界》(臺北:聯經,2007)讀後

圖片來自讀冊生活


該書原係余英時為聯經《顧頡剛日記》所寫的序言,後加錄了〈顧頡剛、洪業與中國現代史學〉、〈顧頡剛的史學思想與思想補論〉兩篇舊文,另獨立為單行本。作者自言,之所以題為「未盡的才情」,乃是出於對顧頡剛一生的惋惜之意。「才」指的是顧氏的學問和事業長才,「情」則是指顧和譚慕愚之間的情緣(頁154)。兩者最後都因時代的動盪,失去了發展的可能,留下了「未盡」的結局。

2013年6月23日 星期日

[舊文]作家的搖滾獨奏——讀史蒂芬‧金《桃樂絲的秘密》

(預告片為1995年拍攝的電影版,該片演員陣容堅強,可惜尚未有緣目睹)

好久不曾看到音樂性那麼強的小說了。就像頂級的吉他手帶領著樂團在你一人面前沒有明天般死命飆著吉他。

2013年6月18日 星期二

black dog

獸有著尖利的牙和爪,那是與生俱來的賜與,呼應著獵食的本能。 

2013年6月12日 星期三

2013年6月1日 星期六

monument

「我看過太多優秀的靈魂,先我一步被埋葬,作為倖存者的自己,每每在擦拭他們的墓碑時,感到五味雜陳的哀傷。」殘缺不全的他,垂靠在碑旁,伴隨著電子義肢三不五時發出的滋滋雜音,吃力說著。

「然而,在日復一日的重覆擦拭裡,我領悟了,無需為死去或存活有太多的情緒,因為無論何者,都將是無關緊要的存在。

「所以這碑不是為了緬懷何任人而豎立。

「它紀念的是虛無。」




2013年5月30日 星期四

旅行的意義,史家的技藝——關於數位與人文結合的反省

hallway
(圖為文中所提臺灣大學博碩士論文區入口處)

(此篇為2013年5月4日,受邀於「《史原》跨學群討論會–史料資源與研究工具」演講的內容整理,不知為何就很想寫下來,除權充工作業績外,也就當作研替生涯小小的總結吧!)

2013年5月29日 星期三

中華民國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公然違憲,侵犯人權



無論中華民國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如何粉飾,為了維議智慧財產權,研擬封鎖境外重大侵權網站一案,本質上就是對人民自由的監控與侵犯,徹底違憲。

一旦此案通過,讓這樣的邏輯成立,接下來政府是不是可以為了降低性犯罪,自由心證地查禁所有帶色情意味的網頁?又或者,為了降低暴力罪行,是不是也可以查禁所有具暴力色彩的頁面?乃至於為了維護社會善良風俗,將所有明顯低級的網頁刪去;為了增加人民對國家的向心力,將任何有辱元首和政府的網頁一律阻擋?

即便回到智產權的議題,Youtube依「遵循比例原則」有太多的侵權影片是不是也要封鎖?Dropbox和Google Drive等雲端硬碟因為可能成為供檔溫床也該在管制之列?甚至Gmail、facebook也有用來傳遞torrent檔的危險也該被約束?

太熟悉了,不是嗎?

在臺灣的歷史裡不乏這樣的時代,世界上也不缺這樣的國家,但這都不應是一個民主政府所該許諾給民眾的未來。

人民犯法理當接受法律制裁,但憲法所保障的自由與權力,絕對不容侵犯。與其說什麼智財權的維護,此處更重要的,乃是民主法治國家大是大非的根本。

臺灣最近已經有太多的事成為國際笑柄了,拜託別再加一件了。



相關分析可見:
智財局擬修法封鎖境外侵權網站:違憲、危險、愚蠢
智財局想遮的,是創作人的眼



2013年5月26日 星期日

巫師

green bottle caps


衰老的巫師把獵捕來的靈魂收藏在瓶裡,用施過魔法的汁液,仔細地保存;一罐罐整齊地置於架上,佈滿了整面牆,成為屋子裡最顯眼的裝潢,也是他最寶貝的收藏。

2013年5月22日 星期三

DSC_0008

「筆只應屬於自己,不該成為榮耀他人的工具。哪怕代價是功名利祿,是一世浮浮沈沈抑鬱而終,這渺小而莫名的堅持,都將是屬於吾輩敗者唯一的驕傲。」在龍山寺前乞討的阿伯,看著我丟在碗裡的十元硬幣,緩緩地用那嘶啞的嗓音自言自語著。



2013年5月21日 星期二

Ray Manzarek (1939-2013)





2013520日,在長期和膽管癌對抗後,Ray Manzarek離開了人世,成為第二位過世的The Doors團員。

2013年5月14日 星期二

石頭

white  square


我長出了一顆石頭,在右胸下方的位置。

石頭不大,只有一兩公分左右,很容易被忽略,要不是在洗澡時不小心觸摸到,根本不會注意到它的存在。然而一旦發現後,就再也無法釋懷,整個人的心思都轉移到這塊莫名的硬塊上。說不會恐懼是騙人的,雖然說不是太老的年紀,但畢竟無法稱得上年輕,周圍已有太多和死亡有關的故事,長輩同輩後輩死神一律平待降臨,沒有任何道理,只是隨機的組合,任意將身邊的人一個個帶走,雖然說總數仍舊有限,但陰影卻如影隨行。

2013年5月5日 星期日

小丑

Clown from UNIQLO

小丑在臺上努力演出。

那是他最近想出的招式,他非常滿意,「這將會是我人生的代表作!」臉上厚重的色彩,掩蓋不住從內心溢出的自傲。

2013年4月28日 星期日

魚的獨白

dead fish

牠在臨死前才深深察覺,一切皆是命定,牠終究只是隻沒有肺的魚,無論在陸上如何裝模作樣地呼吸,在胸腔裡永遠仍是鰓片。

此生已無演化之可能。

唯一的感嘆,竟花了三十五年才理解此事,面對絕望的死亡,不知該喜該悲。


2013年4月25日 星期四

little pond

「每次開會前後,我都忍不住會去大便」上班族的他,整理了一下領帶,在我對面緩緩說道:「只能說,畢竟一個人肉身所能承載的屎是有限的。」



2013年4月17日 星期三

[舊文]醉語

white noise
P說他怎麼都喝不醉,好難受。我了解他話裡的含意,絕不是無聊的自我炫耀,我們早就過了那誇耀自己陽具大小的年紀。他想描述的是某種無可救藥的絕望,純粹而深刻,無論你如何的哀嚎,用盡所有想得到的手段,仍舊無法逃避。「清醒」成為世上最可怕的折磨和作弄,當連面對自己都只能換來鄙視時,「眾人皆醉我獨醒」真的是這世上最惡毒的詛咒。

H堅強依舊,朋友多年,毋需什麼客套,我真的覺得他是我所有朋友中,最有可能在所謂的「社會」裡出人頭地的一個。雖然偶爾會唸唸、嘲笑那獅子座的自大,或替他性格裡的那份剛烈感到擔心,害怕哪天又聽到他在哪和人起了什麼沒必要的衝突(我相信,他對我那標準牡羊座性格應該也有著類似的心情吧)。但更多的時候,其實暗暗佩服他那種堅持和頑強。這是我和P最缺乏的,相較起來,我們都過於情感用事,縱容自己的任性,不斷地自我陷溺。然而,當他都語重心長的說著,關於那些對未來的想法,必需先沈潛於心中,「我的環境和你不一樣,不能像你那樣的選擇」時,我才猛然驚覺,原來我們早已不是當年翹課在電動店鬼混的少年了。

而我呢?

我喝醉了,但也沒有舒服多少,良善和邪惡,進取與墮落,在失去了意識的控制下,反而化為更劇烈的情緒,將我折磨。至於掛在嘴上的那些高談闊論,老實說,也只是逞逞口舌之快的無病呻吟。要不是被逼上梁山,我也不知道,自己會不會繼續好逸惡勞地得過且過下去。一切只是為了在現實中求生存,完全無涉理想的層次。

我親愛的兄弟們啊,我們真的真的沒有太多的不同。

在這空虛與迷惘所構成的人生裡,拖著一身的疲憊,任憑各式各樣的事物麻痺自己。迷朦的眼底,在最後的最後,究竟能殘留下些什麼?

我不知道,也不覺得這世間真的還有什麼光明正面的狗屁答案。

May 31, 2006


2013年4月12日 星期五

[舊文]城市

09470019


他們曾唱過一首不朽的歌,我永遠不會忘記那曲子開始所試圖的描繪場景,大致內容如下:

有時我覺得自己孑然一身,沒有人陪伴,如是強烈的孤獨,讓我不禁覺得我唯一的朋友是我所居住的這座城市,只有這座城市愛我,陪我一同哭泣。

我喜歡這樣的關係,和自己生長於斯的這座城市,單單純純。

我不需要她佈滿上層階級的虛假美麗,我不需要她充斥知識菁英的文藝酸氣,更不需要她去達成權力者所提出的浮誇願景。

甚至她理當醜陋理當粗野理當落後,永遠符合那令自己一見鍾情的模樣。

或許,有天我將鼓起勇氣,完成那不朽歌曲的後半。

我將在她身上尋覓一座橋,不用多麼金璧輝煌,只要帶有她一貫的氣味,讓我自在攀爬其上,我將細心享受著攀登時的每個環節,像是品味場精巧的前戲。然後,在適當的時機,縱身一躍,不用再去思考不用再去感受,只要全心的把自己奉獻,就如同初次交媾般,在劇烈的陣痛後,與她相融為一。事後,血污將佈滿我的身軀,無盡的快感則在臉上,不再有任何痛苦,在闔上眼睡去前,我將從橋下眺望,這城市無限的美麗。

我愛這座城市。



2013年4月8日 星期一

這樣已是很足夠




報導,今年為Beyond成軍三十週年,以及黃家駒去世20週年,Beyond的團員又再度被詢問是否可能成組,鼓手葉世榮和貝斯手黃家強皆用斬釘截鐵的方式表示不可能。葉世榮表示自己只是「Beyond前成員」,他不反對重組,但自己並沒有意願參與。黃家強,則扼要的回應「對不起!沒有Beyond了!」新聞裡沒有提到黃貫中,這或許是個足堪玩味的遺漏,但已阿Paul近年來個人演唱生涯的活躍,我想他的意願應該也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