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5日 星期四

Darlene Love,〈Lean On Me〉



謝謝所有慰問的朋友,說來有點扯,今天下午到傍晚有一段時間,每通電話和Line回完之後,眼淚馬上就流下來,最近真的鳥事太多了,有點欠哭啊。這幾天大家的關懷我都收到並珍藏在心底,我是個差勁到底的人,不知何德何能,有福份可以讓那麼多長輩和友人關心。千言萬語,能說的還是只有一句「謝了」,更衷心盼望當有天你們需要時,我也能成為你們的依靠。



2014年12月19日 星期五

體制內外的愛恨衝突——《白宮第一管家》(The Butler)

圖片來自網路

一切都從一則報導開始。

在2008年歐巴馬(Barack Obama)當選總統後不久,華盛郵報刊登了一則關於Eugene Allen生平的報導,他從1952年進入白宫工作,從底層食品室管理,一路做到了總統的管家,而且還晉升成該職銜的最高位階,並獲雷根(Ronald Reagan)總統邀約,以客人的身分參與國宴,總共於白宮服務了34年之久。Allen夫婦對歐巴馬的競選積極並大力支持,然而其夫人卻不幸在投票日之前去世了,無緣目睹歐巴馬的勝選,也成為這則報導的句點。這篇文章很快引起世人的重視,對應於歐巴馬的入主白宮,這兩位一前一後工作於白宮的非裔美人,截然不同的身份,彰顯著黑人民權由僕役至主人的漫長歷程,輔以Allen一生故事的多彩動人,吸引了媒體的目光,使他獲得受邀前往白宮,參加歐巴馬的就職典禮,為他的白宮生涯寫下了意想不到的新章。

在受到曙目之後,他的一生也以紀錄片和電影的形式改拍、流傳,在Allen辭世三年後的2013年,由Lee Daniels執導,Danny Strong改編劇本的《白宮第一管家》(The Butler)上映。內容大致依照Allen的生平梗概,但就成果而言,作為一名黑人和電影敘事者,Lee Daniels似乎並不滿足於平舖直敘的方式,而是想藉由Allen的故事,刻劃出整個黑人民運的梗概,他以Allen的人生為張本進行改編,虛構了一名名為Cecil Gaines的白宮管家,描繪他的工作、家庭,以及作為黑人所遭遇的種種。電影不同於紀錄片,本來便擁有創作的虛構空間,此外,這樣的重新編排,不只是為了戲劇的張力,同時也彰顯出白宮管家一職的時代意義及背後的衝突,等於說出Allen人生故事的寓意;經由虛構,說出黑人民權運動一路走來的艱辛與矛盾。

在虛構Gaines身上,編導則加入了另一條對照的軸線,就是他和兒子之間的關係,兩人的衝執不是傳統常見的父子衝突,而是不同的民權路線之間價值觀的差異。如同片中借用金恩博士之口說言,主角Gaines所代表的僕役型黑人象徵著一種在體制內的改變,他們利用辛勤、忠心的工作態度去打破種族的歧視,並以專業的工作技能和職業倫理瓦解種族之間的隔閡,他們也許在無意識之間順從白人的體制,但也從他們的立場緩慢的去融解黑人族群所面對的嚴苛處境。身為兒子Gaines則採取衝擊體制的路線,用非暴力甚或暴力的方式去挑戰長期卡在膚色之間的巨牆。不同價值選擇,造成了父子之間的緊張,而整部電影也就在兩人不同的世界裡穿插而行,一邊是從父的角度,帶出一任任總統在面臨種族問題時的態度和因應;一邊則是由子的角度,帶出一個個體制外的運動的經歷和不同的意見領袖。這兩條平行的軸線,也逐漸靠攏,父親開始挺身而出爭取自己的利益,甚至和兒子一同上街;兒子也放棄過激而無成效的路線,開始試圖參加選舉。兩者交織,從絕裂到和解,刻畫出一個家庭的喜悲、黑人民運的梗概,乃至整個的時代。最後,歐巴馬的當選就成為他們最後的終點,是兩代不同立場的共同願景。

這或許不是一部「忠於原著」的電影,但他所給予人們的思考的空間更多,包含的層面更廣泛。在藉題發揮闡述黑人民運史的同時,也觸及更普遍的議題——體制內外兩條路線的張力和衝突,這無疑是所有社會運動都會面臨的選擇。凡此,都讓本片成為近來關於族群議題難得的佳片。對劇中虛構的Gaines家族而言,也許在歐巴馬當選時,所有的難題都告段落,但在現實社會中,不管是黑人民運或其他社會運動,這樣的糾葛,都將永遠延續,也許會更好,但卻不會如童話故事般輕易休止。

(已刊登於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電子報

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

Mad Season - Wake Up


分不清是失眠還是早起,模糊的交界,確定的疲憊。

但睡得少唯一的好處就是惡夢不用經受考驗,至少渡過一日,明日的代價就留給明日。

好冷,是天氣也是心境。

只能說冬日早晨適合噁爛文青的文字,當然,更適合勃起。

早安。

2014年12月8日 星期一

Metallica,〈I Disappear〉



在那盛大的宴會,每個人都覺得已經邀請了自己,但自己卻從未收到任何的詢問,存在與不存在並存的惡趣味,所謂的五次元世界(諾蘭表示吃屎)。認真覺得有趣,某種自己人生具體而微的寫照。沒有喜歡和不喜歡,就像生活中所有的事情一樣,無論喜惡,你也只能在眼前的軌道上繼續學習走下去。



Damageplan,〈Save Me〉


12月8日在搖滾樂史上真的是個被詛咒的日子,多數人知道的是1980年在紐約的悲劇,不少人則知道2004年發生在俄亥俄州的悲劇。

好喜歡Damageplan, 甚至勝過原來那經典的組合,但也因為無情的槍響注定了只有一張專輯的命運。

到現在三不五時還會不自覺地哼出這首歌。如王金平院長本日不合中文文法的發言,歌很好聽是原因之二;我有病應該是原因之一吧。

Save me from myself, tell me you're not scared.



2014年12月7日 星期日

為了成為一座偉大的城市,我們必須要對進步的團隊無情


(本文已獲獨立評論@天下的刊登,更題為〈對話與溝通是柯文哲團隊的當務之急〉)

九合一選舉結束未久,柯文哲已成為媒體的焦點,相關新聞報導、訪問不斷,柯本人也展現出高票當的氣勢和主動,各式動作頻繁,拜訪新北、桃園等未來北市週邊的合作對象;並和現任市長郝龍斌會面討論市政的交接。此外,在人事任命方面,宣布了由鄧家基、林欽榮接任,並開始其他各級局處長的i-voting。然而,質疑的聲浪也逐漸浮現,諸如i-voting運作的合理與否,又或者在與郝龍斌會談後對忠孝西路公車專用道存廢的態度保留,以及最新派出所的存廢……等等,這些懷疑和柯動作以成正比的方式增加。在筆者看來,其中爭議最大者,便是任用以都更見長的林欽榮,並以要用「比較大聲、比較兇悍的人」來加速都更的推動作為任用的原因,引起十分大的反彈。

林欽榮個人是否適合此職位,在多數人對他認識有限的情況,實難判斷。但從竹北璞玉計畫、台南的南鐵東移(賴清德市長已表明與林無涉),確實頗有爭議,尤其對以「新政」為名的柯文哲團隊,類似的用人往往給人延續既有政策的觀感,任用楊忠和為體育局長便是另一例子,好處或許是可以保有政策的一貫性,避免「政息人亡」的朝令夕改,但原本缺點也會一併保留,甚或蔓延擴大,不符合思變的民心,也無法體現「新政」該具備的新意。非要任用此類具從政背景並有爭議者,雖無不可,但有詳細說明的必要,而非用三言兩語打發帶過。

更關鍵的是,這樣的任用及背後原因,讓人對柯團隊在都更的態度感到憂心,從柯本人的發言裡,似乎都更的成效不彰,問題出在執行而非政策本身,這和社會上的認知出入頗大,都更本來就是具有高度爭議的議題,根本問題出在既有都更無論在政策或執行上,都過度朝向「開發」的概念傾向,而非人民生活的提升,等於是臺灣目前病態房產政策的變相延伸,這種「唯開發主義」,只會造成對人民居住權的侵犯而非維護,用更強力、更有效率的方式推動都更,正符合這種「唯開發主義」的核心價值,當今日各地都因都更而產生各式弊案和抗爭的時刻,如是訴求無疑予人開倒車之感。

並且,「要強勢要夠兇」和柯團隊選前所提倡「開放政府」更是完全衝突的概念,「開放」的目的不單只是將一切透明化,而是在資訊公開的前提下,讓更多的市民理解、參與市政的討論,形成對話和討論的空間,最後凝聚成共識形成可行的政策。過程中異議難免,如何溝通、謀求最大的交集,便成為最核心的精神。這樣的運作方式,或許會花費較多的時間,但可避免政府施政的一意孤行,甚至黑箱作業,一旦訴求「強勢」、「效率」,那麼便只是走回早已被人民感到厭惡的老路。

在現階段對柯團隊的用人或施政提出批評,是否過早?是否過苛?答案也許是肯定的,但正因為柯文哲的勝選象徵著一種打破臺灣過去政治格局和運作的可能,所以才要用最嚴厲的標準去鞭策他,他個人的失敗事小,連帶造成改變火苗的熄滅才是最可怕的。當藍綠的高牆被推倒之後,選而代之,絕非什麼新勢力這麼渺小、換湯不換藥的改變,而是一切回歸就事論事,一件事一件事進行對錯的思考和選擇,這也才是民主運作該有的正確軌道,在柯文哲和連勝文競選時,他的主張是正確的;在對都更的認知,他可能是錯的;在開放政府上,他可能是尚未想清楚的;在任用林欽榮這件事,他可能是需要說明的.......就像柯自己講的,我們不是選聖人,有權力的官員不會是全知全能,需要和公民溝通、討論,才能進行施政。在此前提下,當我們再回頭看柯團隊於競選時的主張,是非常精巧而完整的設計,推倒藍綠高牆的理想和開放政府,並非各自獨立的兩者,而是相輔相生的,唯有在無藍綠意識型態的情況下,開放政府才能有效運作;也唯有一個開放的政府,才能解除藍綠的枷鎖,讓政府的運作回歸常態。兩者之間,可以互為表裡。

因此,柯團隊目前最要緊的,或許是怎麼開通那對話的管道,如前述,一個政策或一個任命,不可能每個人都贊成,然而團隊必須試著展現溝通的意願,開放政府本來就是個困難的理想,但卻是個正確的方向,甚至是唯一的方向。

如果在九合一的大選過後,人們只在意敗者內部的權勢鬥爭和角力,以及對於勝者給予無止盡溫情和崇拜,那麼我們和過去有什麼不同?這些都只是從人治的角度去思考,與公共議題無涉,過去有太多類似的經驗,讓人們吃足苦頭,即便在今日都受其餘孽。

誠如那句被引用的經典名言:「對進步團隊的無情,是偉大城市的象徵。」經過十六年的停滯乃至倒退,台北或許只能勉強說是一座朝向偉大城市之路苦苦掙扎、匍匐前進。對柯團隊這樣一代表進步的團隊,或許是很好的一步吧。也衷心盼望柯團隊能理解大家無情背後的期待,完成自己的理念和政策,與市民一起建設那高牆不再的世界。


2014年12月3日 星期三

Boyz II Men,〈It's So Hard To Say Goodbye To Yesterday〉



其實也沒那麼困難,就什麼都別說的離開就好了。如果時間的長流早把我們分開,那麼順勢消失在彼此的生命裡,或許才是最合乎自然運作的方式。

很高興曾與你們一起出現在彼此的生活中,那是永遠不會忘的回憶,也盼你們能記住我最完美的模樣,而非今日不知該如何形容是好的我。

當我們於過去道別的當下,在某種意義,我即已死去,沒人會想見腐敗惡臭的屍骨,就請讓我永遠活在你的記憶裡,如果有的話。

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