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6日 星期一

人皆自以為是--Jonathan Haidt,《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

(圖片來自網路,若侵權請告知)


(本文已刊登於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部落格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The Righteous Mind: Why Good People Are Divided by Politics and Religion)一書,作者Jonathan Haidt以學術自傳的形式,討論他在道德心理學上的闡發。也因此在閱讀過程中有著不同於學術書或教科書的趣味,可以看到一位初入新興領域,一知半解的年輕研究者,怎麼樣一點一滴形塑自己的觀點和理論,經由實務的研究和實驗,不斷的轉變與修正,不僅為該學門提出了新穎的詮釋,同時也改變了自己的價值傾向及看待人事物的方式。

然而,容易閱讀並不表示這本書沒有嚴肅的訴求,事實上這本書所論的道德心理學,及作者所提出的見解,觸及人性最核心的本質,乃至人類社會和歷史所推動開展的方式。

本書分為三大部分,分別展示了道德心理學三項重要原理,並對應著三種不同的隱喻。第一部分為「直覺先來,策略推理後到」,意即在道德的判斷上,直覺其實先行,幾乎是即刻產生,在直覺的前提下關於道德的推理才後續補上,道德的推論是事後快速的建構,來合理化直覺判斷的策略技巧。核心的隱喻為「心智一分為二,如同騎在大象上的騎象人,騎象人的工作就是服侍大象」。騎象人指的是有意識的推理,只佔了百分之一,直覺、與理性無涉的大象才決定了一切。第二部分的原理為「道德不光是傷害和公平而已」,譬喻為「正義之心如同舌頭有六種味覺受體)。強調西方的世俗道德規範,大半只強調關切傷害和苦難,或者關切公平和不公,然而人們的道德直覺擁有更多複雜的層次,作者歸納為「關懷/傷害」、「公平/欺騙」、「忠誠/背叛」、「權威/顛覆」、「聖潔/墮落」、「自由/壓迫」等六類,並以此說明為何在美國當下的政治運作上,保守派能取勝的原因。第三部分的原理是「道德凝聚人心,卻也令人目盲」,中心隱喻為「人類是百分之九十的黑猩猩加上百分之十的蜜蜂」。該部分將人類的天性放在天擇的角度詮釋,擁有兩個不同的層次,一是在群體中的個體競爭,使人們有著為己的醜惡本能,另一面則是群擇的層次,凝聚力強的群體在天擇中具有優勢,人類在特殊的情況下,會放下自我為群體付出。「正義之心」在作者看來,是靈長類的個體心智加上蜜蜂的群體表面,人類具有利他的高層次天性,只不過所利者多半限定為和己身利益相切、分享共同道德觀的群體,對不同道者則採取了對抗或視而不見的態度。

如前述,本書作者文筆流暢有趣,內容綱舉目張,十分易懂,在閱讀上絕無困難,卻處處有著令人忍不住想掩卷休止,深呼吸之後才能繼續讀下的地方。因為誠如作者一開始所言,這本書或道德心理學的研究重點在於:「大家都應該要自知,自己其實是個自以為是的偽君子。」也因此,在筆者看來,如果僅用一詞彙形容本書,那麼便是「誠實」,而「誠實」的事物往往難以為人所接受的。

作者最後亦提供了正向思考這三種特質的方式,希望讀者能牢記,算是在惡狠狠揭開每個人假面之後的些許安慰。第一原理希望讀者能記得「小小騎象人坐在巨象身上」的意象,以這種方式理解自己的思考盲點,可以更耐心的對待不同意見的人。第二原理則要對道德一元論者保持疑慮,人類個體或社會都不是建構在某種一體適用、奠基於單一道德基本原則的觀點。道德雖非相對,但理應是多元的。第三原理則希望讀者記得自己大腦裡有「蜂巢開關」,人性雖然自私,卻有超越自利的能力,融入團體。人之所以會被政治和宗教所區分,關鍵即在於人類心智所需的團體感,在加上以直覺出發,往往難以溝通,但很難並不等於不可能,認清自己的「正確」和「正義」只是自以為是的建構,或許是和他者對話的起點。

這道理十分明確,但要做到還需要很長時間的練習和克制,別的不說,當你在閱讀本書時,對書中所這表示贊成的當下,腦中所浮現生活中的例子,有多少是對自己的反省?又有多少是他人的指責或嘲笑?是要破除自己的「自以為是」還是他人的「自以為是」比較多呢?

小心,那心底的大象早已偷偷的蠢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