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8日 星期四

等待宇宙大爆炸:《戀愛沙塵暴》台劇新生命的開端



(本文已刊登在TheNewsLens關鍵評論

由導演王小棣領軍,宣稱臺灣前所未有的戲劇計畫《植劇場》在首部《戀愛沙塵暴》的推出下,已經於今年8月正式上線。依計畫,由初期的演員培訓開始,便招集了蔡明亮、陳玉勳、瞿友寧、王明台、許傑輝、徐輔軍、安哲毅等導演加入,從根基打造;並在編導陣容上,則找來徐譽庭、陳世杰、溫郁芳、侯季然、北村晴豐⋯⋯等等資歷甚豐的創作者,以及楊丞琳、吳慷仁、藍正龍一線演員,預計以一年的時間,依愛情成長、驚悚推理、靈異改編、原著改編四大類型,共推出八部作品,共計52集。如此野心勃勃的作品,除獲臺灣官方5,500萬的補助,於台視、八大綜合台播出外,也獲得中國市佔率第一,如今進軍台灣的影音平台「愛奇藝」青睞,購得網路獨播權。

首部《戀愛沙塵暴》推出三集的情況下,要對整體計畫做出評價,實言之過早,然而單從這三集看來,呈現的質感已讓人期待。無論畫面的營造、演員的表現、故事的構成、以及導演的敘事等面向,都繳出了一張不亞於日韓戲劇的成績。

《戀愛沙塵暴》的編劇為溫郁芳與張可欣,兩人曾以《含苞欲墜的每一天》和《刺蝟男孩》獲得金鐘獎最佳編劇的、日籍導演北村晴豐亦活躍於臺灣影劇界多年,遊走於電視和電影之間;這實力堅強的編導團隊,為這常見的「愛情成長」片型,注入難得的生活氣味,讓「愛情」不再只是某種青春偶像、夢幻泡影的老調,而是在人生不同階段都會苦惱、煎熬,卻又從中獲得甜密美好的複雜存在。值得特別一提的是演員吳慷仁的表現,出道迄今的歷練,已讓他成為能替全劇定調的關鍵演員,前途無可限量。

《戀愛沙塵暴》替《植劇場》立下了不錯的起點,後續不同類型的劇種加入和延展,精彩可期。

能有這樣成功的表現,要歸功於王小棣導演的長期耕耘,是無數積累之後的整合。從早期的《全家福》、《母雞帶小鴨》、《納桑麻谷我的家》;之後的《大醫院小醫生》、《波麗士大人》,再到這幾年和公視的合作,以導演、編劇、製作人等不同身份,創作了無數叫好叫座的影集,也凝聚、訓練出了一組強大的影劇團隊,《植劇場》是這堅強團隊的擴充串連和大型操演。一年時間,八部戲劇,於無線、有線和網路平台上共同播出,無論在創作方式和商業模式上都在既有基礎上帶出新的可能。

如果加上今年年初改編白先勇《台北人》的《一把青》、以音樂為主題的單元劇集合《滾石愛情故事》、正在播映改編自謝里法的作品《紫色大稻埕》,2016年可說是臺灣戲劇的豐收之年,然而是否能成為扭轉乾坤的轉捩點,走上坦途,則令人不敢樂觀。

關鍵的問題或許是:我們對於電視劇的想像為何?

以《植劇場》為例,從目前釋出的三集觀察,有著濃厚日韓偶像劇的氣質,在各方面都營造出乾淨、簡單、明亮的溫暖調性,以都會型態的日常生活為舞台,演員或多或少帶有些「俊男美女」式的明星氣質。這並非缺陷,日韓劇的實際運作,已證明是成功的商業模式。但要撐起偶像劇的型態,背後必須有完整而龐大的產業結構為支撐,這一直是臺灣所缺乏的,沒有源源不絕的偶像生產供應鍊,也沒有「月九」那樣固定而常態的口碑時段,屢次單點的嘗試和突破,結果大多投石入海,只能激起或大或小的反響和漣漪,未帶來根本的改變。個人或劇集的個別成功,皆難以克服系統性的問題。

若無法建立堅實的根基,則難以效法日韓劇,在偶像劇體系中進行各種嘗試和實驗,以日劇論,即便像木村拓哉這樣的一線偶像,也曾試著挑戰《從天而降億萬顆星星》那樣深沈、黑暗的作品,並在熱門時段播映。《虎與龍》是另一個例子,這部由宮藤官九郎編劇,集合長瀬智也、岡田准一等傑尼斯偶像,並由硬底子演員西田敏行坐鎮的影集,以日本傳統的落語為發想,將其融入一般日劇的格式中,以幽默而現代的方式重現落語的魅力,勾起觀眾對落語的興趣,展現了日劇的可能性。相形之下,目前臺灣戲劇仍過於單一,僅延續過往的思維和套路,形式打磨後,確實更為精緻,尚無革命性的變革。

尤其在今日,不論是有線台HBO上架多年、Netflix大舉入台,美劇已成為臺灣許多觀眾的愛好時,依循日韓偶像劇想像,欲開創臺灣電視未來的出路,不免保守。美劇和偶像劇的不同之處,在於兩者「明星」的差異,偶像劇顧名思義,是要以偶像去撐起整部劇的主軸,不管劇戲型態如何變化,明星是優先的存在,「主角」永遠有著亮麗的外表。美劇的邏輯則正好相反,「明星」由劇戲所決定或塑造,主角不見得要外貌皎好,而是在好的劇戲構成上,找到合適的位子,發光發熱。

這當然是很粗略、不嚴謹的畫分,日劇系統中依舊有著像堺雅人、香川照之等等以演技為人所重的「明星」,但多半都要經歷很長的浮沉醞釀,並和日本厚實的戲劇傳統有關;美劇當然也會有著像Blake Lively、Nina Dobrev⋯⋯無數外貌耀眼的演員,這些青春美貌更是YA劇(Young Adult)類型不可或缺的元素,然而多元、龐大的創作市場,讓外貌不是唯一的要素,這些年輕偶像若無合適的影集加以烘托、打磨,最終也難以激出長久的能量。

反過來說,在美劇的世界裡,有太多太多「戲捧人」的例子,如喜劇而論,從老牌的《六人行》(Friends)到《宅男行不行》(The Big Bang Theory),又或者《摩登家庭》(Modern Family),我們實在很難說其中有多少演員符合刻板印象中的「偶像」或「明星」。嚴肅者更是不勝枚舉,如《火線重案组》(The Wire)的Dominic West、《黑道家族》(The Sopranos)的James Gandolfini、《海濱帝國》(Boardwalk Empire)的Steve Buscemi、《絕命毒師》(Breaking Bad)的Bryan Cranston、《新聞編輯室》(The Newsroom)的Jeff Daniels⋯⋯名單列舉無窮無盡,這些演員大抵都難符合偶像的標準;也很難相信類似特質的演員,有辦法在偶像劇的系統中生存,獨挑大樑。

在美劇的世界裡,不是沒有貌美的明星,即便有,也都劇情運走下刻意淡去,那是個以戲劇(演員)優先、偶像(明星)次之的世界;偶像或明星是重要的,但是要在找到合適戲劇,並進而成功詮釋的前提下,才能成立。

美劇甚或好萊塢世界之所以能容納各式各樣風格迥異的演員,主因在於創作的多樣化風貌,可以有《權力遊戲》奇幻世界七大王國的熱戰,也可以有《陰屍路》人們在僵屍佔領世界下的勾心鬥角;可以有《反恐24小時》一位幹員反覆在一天之內拯救美國,也可以有《反恐危機》被恐怖份子俘虜策反的軍人返美後試圖滲透和破壞。以政治中心(白宮)為背景,就有認真處理國務的治國團隊,千萬百計用盡手段要獲得大位多數黨黨鞭,臨時接任身處陰謀之中的《國務卿女士》,以及每每出醜尷尬的女副總統等等不同的發想。即使像是超級英雄的影集,也會《高譚》以其貌不揚的企鵝為敘事的主軸之一。

整個好萊塢體系就像是無數多元宇宙平行共存的世界,多層複雜的虛構「真實」匯聚在一起組合,不僅給予了不同風格、外貌的演員發揮舒展的機會,更重要的,提供了不同背景和喜好的閱聽人,更多的選擇。相形之下,以偶像劇為想像的臺灣戲劇,不管是何種類型,似乎都共處在單一宇宙裡,建構著似曾相識的故事,養成著同類型的演員,吸引著喜好相近的觀眾。

這也正是《植劇場》計畫最值得期盼之處,為期一年的大型計畫,四大類的片型,八部不同的影集,這麼多人力精力的投入,即便多少帶有著過往臺灣影劇的遺傳因子,但已有足夠的空間,踏出前往多元宇宙的第一步。改變無法一蹴可幾,需要不斷積累、爆發再積累,如是反覆,才能摸索新的道路。類似《植劇場》這樣的大型計畫,已足以扮演承先啟後的階段總結,希望它能在取得口碑和商業成績,活絡臺灣影劇市場外,帶給人們更多想像的可能和勇氣,打破既有的框架,帶領著創作者、表演者和閱聽者,進入五味紛陳的時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