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外桃源樂團的新專輯《H》,構築了一繁複又充滿矛盾的音樂世界,以詭異的不和諧形式,衝撞嫁接出新的和諧,無數相異而不對稱的因子構合出完美運轉的整體,就像夜空中高懸著兩個月亮的世界,在虛幻之中映照著真實,在真實之中體現著虛幻。
世外桃源樂團的樂風類別為電音屬性,由閻韋伶、鄭各均兩人所組成,大體的分工,閻韋伶負責歌聲的旋律,鄭各均負責其他各種聲響,創作則在兩人反覆往來下進行。這樣簡短扼要的描述,或許能形容樂團的表象,欲無法反映兩人結合時所創造出來的音樂宇宙。閻韋伶的聲音是十分典型的美聲,從她過去的演出和該團於現場時常加入的不插電曲目,都可以感受到她聲音的魅力,厚實、純粹、直接,讓人忍不住想起上世紀末的流行女聲,尤其這幾年在增添了幾分滄桑後,更帶有些爵士名伶的風采。鄭各均的音樂底色則是另一種樣貌,他的音樂一向複雜多變,絕對和流行無涉,先鋒、前衛、實驗是常用的形容詞,從音速死馬到三牲獻藝,再到他不時於網路世所流出的片段,呈現在聽者面前的,是一個又一個分解-重組-再分解-再重組……的川流不止的聲響嘗試。誠如鄭各均在許多訪問中提到,他的音樂基底有著某種濃厚的爵士色彩,但這和閻韋伶嗓音中的爵士流餘,有著巨大的差距,不見得能成為必然的接點,用很爛的譬喻去形容,就像是把Diana Krall丟到1960年代之後Ornette Coleman的世界一樣。
原本很可能分崩離析的組合,卻意外地產生了互補的效用,進而挖掘了流行和電音兩者可能擁有的深度。
專輯全為英文曲目,但並不造成聆聽的妨礙,歌唱的部分與其說是唱了什麼,倒不如視為另一種以人聲所演奏的另一道聲響,經過各種處理、打磨,和其他各道聲響彼此競合、激盪,從開唱曲〈Hell〉開始,與其在意主唱唱了些什麼,還不如去享受聲線是什麼在編曲中,層層跌宕,營造出每首歌不同的魅力。同樣地,換個角度說,也正是這獨特的聲線演奏,促使著其他的聲響改變它們共同的形構,那樣宇宙依舊複雜,交錯著各種不同的層理,是以雖然只有三十多分鐘的專輯,每一首歌都約莫在四分鐘上下,卻沒有任何一首歌流於簡易或單調,所不同的是某種挑釁的實驗手法,被層層轉換著灌注在愉悅的重建。
兩人的結合,打造出一種新的實驗:究竟在「流行」的脈絡下,可以把那刻版僵死的邊界,推到多遙遠的極致,又不會破壞原來悅耳的構成?
這是在兩人各自的音樂世界都無法碰觸的課題,唯有把這樣調性不同的兩人結合才能達成的沈思。兩人都堅持著自己音樂本色,也都以開放的態度接受對方所帶來刺激和變化。兩股力量形成了一流轉自若的太極,迫使聽者重新思考我們習慣將「前衛」和「流行」壁壘分明的二分法,重新提醒,前衛並不表示自絕和人間的對話,流行亦可以有著豐富、深度的論述可能。
在《H》這深邃的宇宙中,每個人都可以從中找到喜歡的側面,〈Dance with Me〉擁有著樂所有的流行元素,〈Horoscope〉則能令期待聲響實驗的人大呼過癮。這宇宙似乎又是超越時間限制的,〈Hold Me〉、〈Purple Love〉、〈Gray〉等曲目,都讓人不斷想起上世紀末90年代的探險時期,那些令人懷念和驚豔的電子樂氣味。〈H〉和〈Hallucination〉兩首歌,在專輯的中段,形成了專輯中最迷人的核心,在我看來,也最能道盡世外桃源所進行中的音樂實驗,不同風格的因子,交織出平衡的交融,經營出某種強烈的視覺感,不管前味或後勁都使人難忘。〈Midnight Beating〉到〈Hunting for Hunger〉,由爵士延伸到迷離夢幻,那宇宙不斷的遠離、淡去,替專輯畫上了完美的句點。
《H》裡沒有任何一首膚淺的歌,也沒有任何一首不是流行,無論你追求理性的思索,或是感性的快意,在世外桃源樂團那以衝突締造的平衡裡,你都能找到一個滿足的角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