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0日 星期四

拒絕回到巴別塔之前——《語言的死亡》讀後

《語言的死亡》一書為作者David Crystal於西元2000年寫成的著作,身為一位專業、聲譽卓著的語言學學者,並長期投身將語言學普及化的推廣者,本書可視為他在步入新世紀時,鑑往知來的忠告。誠如作者於自序所言,由1990年代開始,恐懼語言的消失並翼圖加以拯救,已成為全球各地的語言學界關心的課題。作者在完成另一著作《英語帝國》後,也感受到這股強勢語言所帶來的「語言生態環境」的浩劫,於是寫成本書。

全書共分成五章,分別是〈何謂語言死亡?〉、〈何須關心語言死亡?〉、〈語言何以步向死亡?〉、〈如何著手拯救語言?〉、〈語言復興是否有望?〉。這五個問號背後,可以歸納為三個層次,一是定義了語言的死亡為何物(what),其次則為語言為何(why)死亡,以及為什麼不該讓語言死亡,最後則是如何(how)拯救語言,是否真能將瀕臨絕種語言復興。此外,細讀書中還潛藏著另兩項潛流,即語言的死亡會影響到每一個人,故拯救語言也是每一個人的責任(who)。另一則是時間(when)的問題,語言死亡的危機已經迫在眉睫,歷史上各式語言不斷地在死去,而如今在全球化以及強勢語言的雙重作用下,各式弱勢語言正以崩潰之勢快速消逝著。

語言死亡意指再也沒有人說這種語言,而有多少語言正瀕臨死亡,所面對的危機有多巨大則難以量化,綜合各方的估算,保守估記未來百年之內最少有百分之五十的語言會消失,更悲觀地看法,則將近百分之九十的語言不會再為人們使用,僅剩六百種語言存活。為什麼語言的消逝會是危機?在《聖經》巴別塔(Tower of Babel)的故事裡,語言的一致才是平和原初狀態,分歧才是一切糾紛的起點。作者指出這樣的思維,是從強勢語言出發的論調,同語系的內戰和紛爭在歷史上層出不窮。作者引用生態多樣性的邏輯,作為保存語言最大理由,一種語言反映著使用族群的知識累積、歷史文化、身份認同、以及世界觀等抽象價值,語言是以人作為本位,藉由對不同語言族群之間的歧異與溝通,可以擴大人類知性和感性的世界。

在歷史上,語言之所以會消失,第一種可能便是使用族群的滅族,譬如天災、疾病、饑荒和人為的殺戮。第二種則是文化的同化,有些弱勢族群雖然存在,但面對優勢族群各式各樣、直接或間拉的滲透和支配,造成語言使用者的日漸減少,最終無人聞問。後者也正是拯救語言最當著力之處,即透過正確適當的語言保護政策,讓不同語言之間的天秤不會僅向單方面傾斜。作者十分具體的說明如何去拯救即將消失的語言,第一步是詳盡的調查,對語言的生態分佈有所理解,知道各種語言的處境,排定先後和手段,並結合官方的力量制定合宜的政策。此外,也要喚起民眾的注意,由下而上對不同語言給予尊重和空間;特別是那些瀕危語言的使用族群,改變他們的態度,讓他們了解先人語言的獨特,並感到驕傲,進一步願意學習、使用,凝聚族群的力量,抵抗同化的壓力,語言才有永續留存的環境。最後,以現階段已被成功拯救的語言為例,作者將語言的復興條件歸納如下:(一)提高瀕危語言的族群在支配族群裡的尊嚴;(二)增加瀕危語言族群於支配族群裡的財富;(三)提高瀕危語言族群於支配族群裡的法律權力;(四)加強瀕危語言於教育體系裡佔的位置;(五)瀕危語言族群若能將語言寫成文字;(六)瀕危語言族群若能善用電子科技。作者並於附上如何組建復興語言工作隊的具體要件和方式,指導們如何去實際保護瀕危語言。

作者在書末感嘆,當今世上的語言正以前所未有的高速死去,拯救瀕死語言絕對是當前首要之急。在這樣緊迫的前提下,這本書絕非空談高論,而是十分務實的搶救指南。如一開始指出的,本書寫成於2000年,近十五年經過,局勢只是更加險惡。敏感的讀者會發現,本書雖然講的是語言,背後其實是族群共存的問題,語言和人密切相關,對語言的保存和尊重,便是對不同背景的個人或群體的保存和尊重,也因此拯救語言,便是要去除強勢族群的政經、文化上的霸權,讓處於劣勢的族群文化得已盡情舒展,不受打壓扭曲。在多元族群的臺灣,以語言為引所導出的多元文化問題,諸如強勢語言結合意識型態後的相互攻訐、對原住民等少數語言的漠視打壓等,都是刻不容緩的難題。本書前面有黃美金、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孫大川等人的序言,言簡意賅,是想要了解臺灣語言保存現況,特別是原住民部分的重要參照。

書中曾引用一位擁有南非伊科伊族背景者的悲嘆:「我覺得像喝陌生女人的奶水長大的,好像我是別人養大的。有這樣的感覺,是因為我不會講我母親的話。」那哀傷無疑是沉重的。也讓我們想起傅正這位臺灣民主前輩,作為1949年之後遷移來台的江蘇人,於競選場合,每次都會對台下群眾演講的開場白:「今天我來發表政見,先要跟大家說聲對不起,因為我講的不是北京話,也不是臺灣話,而是我媽媽的話。如果聽不懂,要向各位說聲對不起、對不起、對不起(三鞠躬)。」作為一位運用當時強勢語言使用者,傅所表現的是一份謙卑且包容的同理心,在我看來,也只有這樣的同理心,才是化解那深沉悲哀的唯一解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