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0日 星期三

《日治時期台灣體壇與奧運》讀後

(圖片來自讀冊生活

《日治時期臺灣體壇與奧運》一書,為林瑛琪博士所撰,於2014年出版。如書名所示,內容在描寫日治時期臺灣的體育發展,並涉及當時的奧運議題。本書採取了通論的視角,而非僵硬的專題論文形式,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尾尾敘來日本時代臺灣體壇的變遷,以及那些於今日被大多數人所遺忘的體育先賢們。但平易近人並不表示本書未有學術專著的嚴謹,本書參考大量的近人研究,並搜集大量難見的一手史料,可見得作者研究的用心,以及更重要的,身為一臺灣體育愛好者對臺灣運動的熱愛。

全書分為兩部分,分別是歴史篇和人物篇。歷史篇共分三章,第一章在討論日治時期棒球的發展,講述棒球運動從美國至日本,再傳至臺灣生根結果的過程。第二章則是介紹嘉農的傳奇,從成立到打入甲子園決賽的英勇事蹟。這部分的歷史因為棒球在臺灣一向以國球著稱,再加上先前電影《KANO》的上映,較為國人所熟悉,相關著作也很多,如《臺灣棒球一百年》、《「國球」誕生前記:日治時期臺灣棒球史》等可供參讀。這兩篇文字可視作精要版的簡介,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除史料充實外,並且採用相較通論或專論更平易近人的文字,敘述了臺灣棒球的淵源與榮光。特別是第二章對嘉農賽事的描繪,更令人有身歷其境之感。第三章討論日本時期臺灣和奧運之間的關係,作為被殖民者的臺灣,通過殖民者日本間接體驗了奧運的滋味,臺灣選手如張星賢、林月雲等,以奧運為目標,試圖從日本體壇脫穎而出,爭取奧運出賽的機會,無論結果,體現了臺灣人的韌性和堅持。經由作者對史料梳理,不僅表揚了這些選手們的努力,也勾勒了臺灣人民和奧運賽事的最初關聯。

人物篇則分別介紹了四位選手,分別首位加入日本職棒的吳昌征、首位參加奧運的張星賢,以及陳清忠、柯子彰兩位橄欖球選手。吳昌征即吳波,為嘉農出身,畢業後加入日職巨人隊,1942和1943兩年是他在巨人軍的最高峰,不但贏得1942年的打擊王,並參與了巨人隊的五連霸。他的棒球生命一度因二戰爆發而有所波折,在戰後很快重新站穩腳步,於日職留下豐碩的紀錄,並入選了名人堂。張星賢為田徑選手,從小即展現了驚人運動天賦,贏得大小賽事,並進入了早稻田大學就讀。1932年洛杉磯奧運,張在一連串的資格賽中,取得了代表的資格,參加了四百米障礙。之後柏林奧運,張以滿鐵職員的身份代表滿州國出賽。兩次奧運雖未留下名次,但都已是難得的榮耀。橄欖球在當前臺灣或稱不上主流,但在日本時期卻是重要而熱門的賽事。陳清忠和柯子彰皆以優異的表現赴日學習,並取得佳績。陳清忠後來成為臺灣橄欖球運動的推動者,有「臺灣橄欖球之父」的美名;柯子彰則因日本大學聯賽的成績,被選入日本國家代表隊,甚至改寫了橄欖球的戰術設定,戰後亦繼續於臺灣橄欖球界耕耘。透過作者的旁徵博引,這些在日本備受敬重,在臺灣卻只有少數人知道的人物,其生平與成績得以普及於國人面前。

如同科普書寫,「歷普」書寫自有其難度,特別歷史不同於自然科學,專業門檻不高,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對歷史的看法與解釋。如何結合歷史的專業訓練,不流於街談巷議,同時又要令讀者享受閱讀的樂趣,重拾那「聽故事」的樂趣,一直是困擾研究者或創作者的難題。很多人投身其中,出版各式各樣的嘗試之作,本書或可視為其中之一。當然,本書仍有許多可待更好之處,但瑕不掩瑜,至少在閱讀過程中,可以知道許多臺灣的體壇往事,並透過文字,超越時空限制,享受那一場場的比賽;以及更重要的,那些選手作如何在艱困的時代中,奮鬥出自己的人生。能達成此點,對一本歷史書籍而言,也沒什麼可再多苛求了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