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v和內文一點關係也沒有,卻又好像有點什麼關聯,至少是我們遺忘很久的什麼。)
11月29日的選舉應該會是一場不一樣的選舉,將會是臺灣未來一連串的改變的重要環節。
我相信有許多人和筆者一樣,近幾年來對選舉抱持一種十分微妙的態度。當然還相信著選舉的力量,畢竟我們曾親身經歴透過選票所帶來政權的輪替,同時卻也看過各式各樣因選舉而造成的意外和撕裂。我們還體驗過更多選舉之後的無奈,不只是勝敗的落空;而是勝利者或許不同,但我們的生活卻沒有更好的失望。在這樣的背景下,養成了一種或可名之為「熱眼旁觀」的矛盾心態,在關心選舉的同時,又抱持著一種冷漠的態度,雖然不會輕忽任何一次的投票,但再也不覺得投票行為有什麼了不起;不過是所謂民主運作的行禮如儀,投票日也不過就是日常的一天而已。
雖然不放棄以選票改變國家社會的可能,卻也對是否真能改變感到灰心,甚或絕望。
今年的九合一選舉一切似乎都不同了。
原因很多,有些是單一城市的特例,譬如臺北市長選戰,如有論者所指出,候選人個人的特質和表現,激起了不同世代和階級的憤怒。也有些因素是普遍性的,如近期的食安風暴挑戰了所有人容忍的底限,如果連日常飲食的安全都無法確保,即便已對政治冷感,那「自掃門前雪」的小天地也難以維持。或者,再將時序向前推移,三一八運動匯聚並展現了人們對現狀和未來方向的不滿,選擇直接與體制正面衝撞,戳破了平和的假象;並將國家的暴力和運作的脫序,赤裸裸的展現於人民面前。
凡此,皆猶如一聲聲警鐘,提醒著每個人重新去思考選舉和民主所代表的意義,去思索在長期所謂藍綠對峙的過程,我們所忽略和失去的價值,並重新理解公眾事務和自己之間的距離。
曾幾何時,我們的選舉只剩輸贏的技巧操作,無涉政策及其背後的理念和價值?曾幾何時,我們的民主變成無休止的減法,將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彼此切割,而非加法的凝聚?
選舉的勝敗、個人的榮枯長遠下來都只是小事,觀念和價值的改變、共識的協調和凝聚,以及人們對公眾事務的關注和投入,才是真正重要的關鍵。即便在2014年的今日,選舉仍充斥著各式各樣奇怪的招術與言語,仍如魑魅魍魎般於空氣中橫行,希望利用臺灣民主發展的諸多問題與裂縫,爭取自己的私利。倘若繼續放任這樣的情況,再多次的投票甚或再多次的政權輪替都沒有任何意義。我們永遠在向下沉淪而非向上提升,永遠陷在金錢有無的追求而非美好生活的實現,永遠在彼此撕裂而非彼此合作,永遠讓偏見和仇恨取代著對話與和解。更可怕的,我們不僅無法為我們的至親打造美好的未來,卻讓有心人不停在我們的過去裡尋找醜惡進行挑弄、獲得利益。
筆者深信並盼望著,11月29日的選舉,人民將會用選票宣示著如是劣行的終結;更希望在投票日之後,無論所支持的候選人是否當選,人民都將會持續給執政者監督和鞭策。因為基於太多過去的經驗,我們早已了解民主制度絕不僅是投票而已,而是藉由一次次的選舉參與,去深化思考公共議題,將過去所存留的每個片面去蕪存菁,深化為改變與創造未來的力量,用這股力量去推動著執政者,將國家引導至正確的發展方向。
無論如何,放下那旁觀的冷漠,11月29日都該去投票吧,因為那一票象徵著對自己所處社會的關心,並且當那一票投下之後,我們仍會繼續將這份關心,散佈到公共事務的每個角落。因為唯有今日不止息的關注,才去換來那美好明日的來到;因為只有每個公民的投入,才能實踐民主的真諦。
連勝文說「競爭對手柯文哲可能是不滿的出口,但並非不滿的出路」,在一定程度上,這句話或許是對的,但問題在於連勝文自己正是那構成「不滿」的一份子,這也是這次選舉他一直處於落後的原因。所謂的出路本來就不會也不能依靠特定個人,而是要由人民一步步走出來的,柯文哲或許真的只是出口,但有出口才有走出出路的可能,這或許才是明天選舉最大的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