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7日 星期日
為了成為一座偉大的城市,我們必須要對進步的團隊無情
(本文已獲獨立評論@天下的刊登,更題為〈對話與溝通是柯文哲團隊的當務之急〉)
九合一選舉結束未久,柯文哲已成為媒體的焦點,相關新聞報導、訪問不斷,柯本人也展現出高票當的氣勢和主動,各式動作頻繁,拜訪新北、桃園等未來北市週邊的合作對象;並和現任市長郝龍斌會面討論市政的交接。此外,在人事任命方面,宣布了由鄧家基、林欽榮接任,並開始其他各級局處長的i-voting。然而,質疑的聲浪也逐漸浮現,諸如i-voting運作的合理與否,又或者在與郝龍斌會談後對忠孝西路公車專用道存廢的態度保留,以及最新派出所的存廢……等等,這些懷疑和柯動作以成正比的方式增加。在筆者看來,其中爭議最大者,便是任用以都更見長的林欽榮,並以要用「比較大聲、比較兇悍的人」來加速都更的推動作為任用的原因,引起十分大的反彈。
林欽榮個人是否適合此職位,在多數人對他認識有限的情況,實難判斷。但從竹北璞玉計畫、台南的南鐵東移(賴清德市長已表明與林無涉),確實頗有爭議,尤其對以「新政」為名的柯文哲團隊,類似的用人往往給人延續既有政策的觀感,任用楊忠和為體育局長便是另一例子,好處或許是可以保有政策的一貫性,避免「政息人亡」的朝令夕改,但原本缺點也會一併保留,甚或蔓延擴大,不符合思變的民心,也無法體現「新政」該具備的新意。非要任用此類具從政背景並有爭議者,雖無不可,但有詳細說明的必要,而非用三言兩語打發帶過。
更關鍵的是,這樣的任用及背後原因,讓人對柯團隊在都更的態度感到憂心,從柯本人的發言裡,似乎都更的成效不彰,問題出在執行而非政策本身,這和社會上的認知出入頗大,都更本來就是具有高度爭議的議題,根本問題出在既有都更無論在政策或執行上,都過度朝向「開發」的概念傾向,而非人民生活的提升,等於是臺灣目前病態房產政策的變相延伸,這種「唯開發主義」,只會造成對人民居住權的侵犯而非維護,用更強力、更有效率的方式推動都更,正符合這種「唯開發主義」的核心價值,當今日各地都因都更而產生各式弊案和抗爭的時刻,如是訴求無疑予人開倒車之感。
並且,「要強勢要夠兇」和柯團隊選前所提倡「開放政府」更是完全衝突的概念,「開放」的目的不單只是將一切透明化,而是在資訊公開的前提下,讓更多的市民理解、參與市政的討論,形成對話和討論的空間,最後凝聚成共識形成可行的政策。過程中異議難免,如何溝通、謀求最大的交集,便成為最核心的精神。這樣的運作方式,或許會花費較多的時間,但可避免政府施政的一意孤行,甚至黑箱作業,一旦訴求「強勢」、「效率」,那麼便只是走回早已被人民感到厭惡的老路。
在現階段對柯團隊的用人或施政提出批評,是否過早?是否過苛?答案也許是肯定的,但正因為柯文哲的勝選象徵著一種打破臺灣過去政治格局和運作的可能,所以才要用最嚴厲的標準去鞭策他,他個人的失敗事小,連帶造成改變火苗的熄滅才是最可怕的。當藍綠的高牆被推倒之後,選而代之,絕非什麼新勢力這麼渺小、換湯不換藥的改變,而是一切回歸就事論事,一件事一件事進行對錯的思考和選擇,這也才是民主運作該有的正確軌道,在柯文哲和連勝文競選時,他的主張是正確的;在對都更的認知,他可能是錯的;在開放政府上,他可能是尚未想清楚的;在任用林欽榮這件事,他可能是需要說明的.......就像柯自己講的,我們不是選聖人,有權力的官員不會是全知全能,需要和公民溝通、討論,才能進行施政。在此前提下,當我們再回頭看柯團隊於競選時的主張,是非常精巧而完整的設計,推倒藍綠高牆的理想和開放政府,並非各自獨立的兩者,而是相輔相生的,唯有在無藍綠意識型態的情況下,開放政府才能有效運作;也唯有一個開放的政府,才能解除藍綠的枷鎖,讓政府的運作回歸常態。兩者之間,可以互為表裡。
因此,柯團隊目前最要緊的,或許是怎麼開通那對話的管道,如前述,一個政策或一個任命,不可能每個人都贊成,然而團隊必須試著展現溝通的意願,開放政府本來就是個困難的理想,但卻是個正確的方向,甚至是唯一的方向。
如果在九合一的大選過後,人們只在意敗者內部的權勢鬥爭和角力,以及對於勝者給予無止盡溫情和崇拜,那麼我們和過去有什麼不同?這些都只是從人治的角度去思考,與公共議題無涉,過去有太多類似的經驗,讓人們吃足苦頭,即便在今日都受其餘孽。
誠如那句被引用的經典名言:「對進步團隊的無情,是偉大城市的象徵。」經過十六年的停滯乃至倒退,台北或許只能勉強說是一座朝向偉大城市之路苦苦掙扎、匍匐前進。對柯團隊這樣一代表進步的團隊,或許是很好的一步吧。也衷心盼望柯團隊能理解大家無情背後的期待,完成自己的理念和政策,與市民一起建設那高牆不再的世界。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