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路 |
一切都從一則報導開始。
在2008年歐巴馬(Barack Obama)當選總統後不久,華盛郵報刊登了一則關於Eugene Allen生平的報導,他從1952年進入白宫工作,從底層食品室管理,一路做到了總統的管家,而且還晉升成該職銜的最高位階,並獲雷根(Ronald Reagan)總統邀約,以客人的身分參與國宴,總共於白宮服務了34年之久。Allen夫婦對歐巴馬的競選積極並大力支持,然而其夫人卻不幸在投票日之前去世了,無緣目睹歐巴馬的勝選,也成為這則報導的句點。這篇文章很快引起世人的重視,對應於歐巴馬的入主白宮,這兩位一前一後工作於白宮的非裔美人,截然不同的身份,彰顯著黑人民權由僕役至主人的漫長歷程,輔以Allen一生故事的多彩動人,吸引了媒體的目光,使他獲得受邀前往白宮,參加歐巴馬的就職典禮,為他的白宮生涯寫下了意想不到的新章。
在受到曙目之後,他的一生也以紀錄片和電影的形式改拍、流傳,在Allen辭世三年後的2013年,由Lee Daniels執導,Danny Strong改編劇本的《白宮第一管家》(The Butler)上映。內容大致依照Allen的生平梗概,但就成果而言,作為一名黑人和電影敘事者,Lee Daniels似乎並不滿足於平舖直敘的方式,而是想藉由Allen的故事,刻劃出整個黑人民運的梗概,他以Allen的人生為張本進行改編,虛構了一名名為Cecil Gaines的白宮管家,描繪他的工作、家庭,以及作為黑人所遭遇的種種。電影不同於紀錄片,本來便擁有創作的虛構空間,此外,這樣的重新編排,不只是為了戲劇的張力,同時也彰顯出白宮管家一職的時代意義及背後的衝突,等於說出Allen人生故事的寓意;經由虛構,說出黑人民權運動一路走來的艱辛與矛盾。
在虛構Gaines身上,編導則加入了另一條對照的軸線,就是他和兒子之間的關係,兩人的衝執不是傳統常見的父子衝突,而是不同的民權路線之間價值觀的差異。如同片中借用金恩博士之口說言,主角Gaines所代表的僕役型黑人象徵著一種在體制內的改變,他們利用辛勤、忠心的工作態度去打破種族的歧視,並以專業的工作技能和職業倫理瓦解種族之間的隔閡,他們也許在無意識之間順從白人的體制,但也從他們的立場緩慢的去融解黑人族群所面對的嚴苛處境。身為兒子Gaines則採取衝擊體制的路線,用非暴力甚或暴力的方式去挑戰長期卡在膚色之間的巨牆。不同價值選擇,造成了父子之間的緊張,而整部電影也就在兩人不同的世界裡穿插而行,一邊是從父的角度,帶出一任任總統在面臨種族問題時的態度和因應;一邊則是由子的角度,帶出一個個體制外的運動的經歷和不同的意見領袖。這兩條平行的軸線,也逐漸靠攏,父親開始挺身而出爭取自己的利益,甚至和兒子一同上街;兒子也放棄過激而無成效的路線,開始試圖參加選舉。兩者交織,從絕裂到和解,刻畫出一個家庭的喜悲、黑人民運的梗概,乃至整個的時代。最後,歐巴馬的當選就成為他們最後的終點,是兩代不同立場的共同願景。
這或許不是一部「忠於原著」的電影,但他所給予人們的思考的空間更多,包含的層面更廣泛。在藉題發揮闡述黑人民運史的同時,也觸及更普遍的議題——體制內外兩條路線的張力和衝突,這無疑是所有社會運動都會面臨的選擇。凡此,都讓本片成為近來關於族群議題難得的佳片。對劇中虛構的Gaines家族而言,也許在歐巴馬當選時,所有的難題都告段落,但在現實社會中,不管是黑人民運或其他社會運動,這樣的糾葛,都將永遠延續,也許會更好,但卻不會如童話故事般輕易休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