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知名社會學、歷史學家James W. Loewen的經典著作《老師的謊言:美國高中課本不教的歷史》(Lies My Teacher Told Me: Everything Your American History Textbook Got Wrong)終於有了繁體中譯的版本;該書以十數種不同的美國高中歷史教科書為對象,進行比較,指出美國歷史教育的盲點。首次出版於1995年,於2007年改訂再版,兩個版本的差別除了評比教科書的數目差別,另外也加入了諸如九一一恐怖攻擊、伊拉克戰爭等新近事件。
雖然這本書有著聳動的書名,絕不等同於世面常見的、以指出歷史教科書內容不足或偏差的讀物。本書當然包含了這部分,但作為一社會學者並曾親自參與歷史教科書的編寫,在講述被歷史教育所掩蓋的歷史事實外,作者無疑想傳達更多。如同在諸論開宗明義地表明,歷史教科書之所以無法吸引學生興趣,其中一項關鍵因素,在於細節的充斥:「史實無人記得,因為它們只是一條接一條的紀錄而已。教科書作者通常傾向於讓讀者見樹、見枝,卻忽略了要讓他們見到值得記憶的「林」。教科書扼殺了意義,因為它們掩蓋了因果關係。學生讀完歷史教科書後,無法連貫地思考社會生活。」是以,我們可以相信作者寫作本書的宗旨,絕非提供更多的「樹」,更多細瑣零碎的史實或資料,或著立異鳴高的秘辛與翻案。本書所關注的,是從結構式的大角度去思索,教科書書寫偏差的原因,以及為何無法吸引學生的興趣。
造成偏差的原因,對歷史解釋的觀點,即所謂的「史觀」佔了很大的原因。作者提出了數個深具影響的觀點,諸如歐洲中心史觀,即從白人殖民者的角度去看待對美洲原住民的侵略,以及黑奴的買賣與壓迫,合理化了加害者的行為,掩蓋了被害者的處境。又或者如英雄或偉人史觀,將教科書裡面的人物給予英雄或偉人式的書寫,只突顯他們生命歷程的某些面向,成為某種價值觀下的完人,忽略了人一生的複雜,產生片面化的詮釋。
除上述兩者,另一個影響教科書內容的史觀為單線的進步史觀,也就是視我們歷史為落後到進步的過程,我們所身處的時代相較於過去是最進步的階段,將當前的各種爭議予以抹去,也連帶使歷史和現實脫離。此外,視歷史為臻於完美的思考,是單線的脈絡,各時期的不同聲音,也都會予以淡化甚或無視,只希望為維持漂亮、簡單的前進軌跡,避開任何爭議。時間離當代越近的史事,在教科書的記載反而越簡略,隱惡揚善的企圖造成了新近歷史的消失。
本書花費大半的篇幅,討論各式各樣史實的教科書紀錄,所希望彰顯的即是上述各種詮釋觀點所造成的偏差;這些偏差帶來了反效果,不僅阻隔人們對過去的理解,也造成學生對歷史教育的興趣缺乏。
然而,全書最核心與精闢之處,在於未將教科書內的盲點與偏差,究責於單一因素或個人。以美國的歷史教科書而言,最容易引用的對象為以上層菁英領導階級為對象的批判理論,認為教科書的書寫是要鞏固上流階層在美國的統治地位。作者並不否認如是不平等的格局和意圖存在,但僅歸因於此,是簡化了問題的複雜。經由作者細膩的抽絲剝繭,從美國各州的教科書審查機制、出版社、教科書的編寫者、教師、家長、學生,每一個環節的需求與價值判斷,都一點一滴影響了教科書的最後呈現。倘若從更寬廣的角度,所有的人都是教科書「謊言」的共犯。大人們不願讓孩子面對爭議,寧可讓小孩保持無知,也不願讓他們接觸到「不安全」、「不適合」的內容,去挑戰權威,去懷疑大我的理想。作者引用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對真相的定義:「能使一個民族確定、清楚與強大之事實」,指出這或許是教科書在各方意向角力後,所期盼達成的結果。作者反駁姑且不論海德格這段話說於為希特勒效命之時,人們或許更該思索「民族」究竟為何,有些看似會造成分裂的主題,實際上反而會帶來融合,看似平順的論述,對史實單一面向的撿選或解釋,只是造成反效果。
作者自嘲道,幸好孩童夠聰明,這樣平板乏味的歷史教科書,學童也早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也就不會受到危害了。
換句話說,此書所謂的「謊言」,或許是某種「白色謊言」(white lie),是基於「教育目的」的善意謊言。然而,結果非但不見得能達到那些預想的目的,甚至也失去教育的可能,於歷史和受教者之間架起了高牆,年青學子覺得歷史這門學科乏味還是小事,更嚴重的是不再從過去去理解身處的現在,更遑論思考未來。
作者指出真正的歷史教育,是要協助人們「如何問有關我們的社會及其歷史的問題,以及如何自己想出解答」。他建議在形式上加以改變,不是增厚,而是將主題減少,讓個別主題的爭議可以在教學過程得到舒展,使老師、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資源去思辨過去。教科書不再是代表正確的權威者,而是開啟討論的引路人,師生都必須學習用批判、懷疑的眼光去使用教科書,這樣才能真正開啟對歷史的討論,進而促成對歷史的思考。
所以,真正的問題其實在於一般人怎麼去看待歷史?期待怎麼樣的歷史教育?如果多數人觀念裡的歷史敘事是窄化的,歷史教育是灌輸的,那麼再怎麼改變都僅是治標而已。在全書的最後,作者描述了歷史教育的願景:「成功的美國歷史課程能讓美國人了解關於美國的基本社會事實,以及塑造出這些事實的歷史過程。他們能找到自己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知道一些他們的生活造成影響的社會力量與意識形態力量。這樣的美國人已做好成為公民的準備,因為他們知道如何在社會上促成改變,也知道如何檢視歷史的斷言,並且會質疑社會原型的『真相』。他們可以駁斥歷史無關緊要的說法,因為他們了解過去對現在、包括他們身處時代的影響方式。」這不只是對美國,甚至不僅是歷史教育,相當程度上,歷史這學門成立的意義與目標,不出於此。
他山之石,有自己的脈絡,不見得能直接挪用,臺灣歷史教育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無疑更為巨大。然而,本書見樹進而見林,以歷史和歷史教育為主體的檢討與思考,應該能給予關心此議題的國人,很重要的幫助與參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