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0日 星期四

人獸之間--Monte Reel,《測量野性的人》



由Monte Reel所著《測量野性的人》一書,內容梗要恰如英文書名Between Man and Beast: An Unlikely Explorer, the Evolution Debates, and the African Adventure that Took the Victorian World by Storm那略顯過長的副標,以前往非洲尋找、確認大猩猩蹤跡而聲名大噪,兼具探險家、博物學家、動物學家、人類學家的多重身份的保羅‧梮謝呂(Paul Du Chaillu)一生為主軸,結合了對進化論正反雙方的激辯論,講述了在十九世紀末生物學界乃至整個世界天翻地覆的變化。

作者試圖從個人和時代互動的角度,去重新看待梮謝呂的故事,他人生的起落不只是單一個人的生命歷程,而是整個晚期維多利亞時代的縮影。歐洲帝國主義的擴張、美國南北戰爭前後的種族問題、非洲的內陸的探險發現、進化論所引起科學和宗教的爭議……無數重大的歷史事件和問題,都在書中主人翁對黑猩猩的追尋過程中,被緊緊連結在一起,交織成一幅龐大、超越個人起落的圖像。

保羅‧梮謝呂出生於法屬加彭,對於他的家世背景始終未明,只知道他的父親是法國商人,青少年時被當地的傳教士夫婦收養,給予教育。這樣的身份,即便後來到了機會之地美國,也難有功成名就的機會。於是他決心去,以探險家的身份重返非洲,去尋找兒時所聽聞那傳說中的黑猩猩。當時世界有太多人跡未至之地,在視野有限的情況下,所謂的科學特別是生物學,許多論證的基礎是建立在探險者們冒著生命危險,與大自然的各種險惡搏鬥所帶回的標本或描繪。在非洲成長的梮謝呂,想利用自己對非洲的認識,深入叢林,將大猩猩從傳說變成展示的實物,覓得一條自己的成功之路。

在非洲叢林裡花費了數年的時間,成功克服各種困難,梮謝呂從西非帶回了大量黑猩猩相關的標本、採集。最初於美國展示,吸引不了人們的注意,反而在前往倫敦之後,帶來巨大的回響,而且是來自學界的矚目,正好趕上了學界對進化論的論辯。突然而來的名聲,換來的是更多惡意的質疑,認為他杜撰非洲深險和大猩猩的描述,聲稱他只是在非洲沿岸和土著交易的商人,配不上探險家,乃至其他的稱號。在一波波質疑聲浪聲中,梮謝呂毅然決然地決定重回非洲,這次他有經驗也有資源,更重要的,是在英國科學界脣槍舌戰所習得的科學知識和訓練。雖然最後未完成他深入的內地的計劃,但帶回了更多大猩猩和其他生物的標本,以及更確切的地理描繪,終於沒有人能再忽視、懷疑他的貢獻,梮謝呂終於被認可為科學界的一員。

在梮謝呂兩次來回非洲的同一時間,時代也正在加速的變化著,達爾文進化論的提出,衝擊了人們對科學和宗教的認知,梮謝呂對大猩猩的採集和描述,成為了正反雙方論證中的重要憑據。種族的問題也進入了劇烈的篇章,對膚色的歧視,在當時深植人心,很可能是歐非混血兒的梮謝呂只能隱藏身份,否則絕不可能打入英國貴族式的科學社群;但鬆動的聲音已然開啟,林肯的當選和南北戰爭,即將敲下種族歧視那堅固的一角,開啟新頁,對大猩猩的討論,也牽連並影響了人類對自身族群的認知。甚至,那與自然對抗的「探險家」事業也行將結束,隨著人類對地球的了解,以及研究技術的轉變,人們不再從自然之中「奪取」知識,人和大自然的關係也在這樣的變動,重新被詮釋和理解。

雖然不能說沒有梮謝呂,這一切的變化都不會發生,總會有人去挑戰那知識的「無人之境」,但如同作者所言,最後由一位出身寒微努力想要改變自己命運的人,承擔了這責任,成為一系列連鎖反應中關鍵的一員。他一生所面對的阻礙與攻擊,則似乎呼應著英文原名「人獸之間」:這人與獸,可以是主角梮謝呂和黑猩猩,也可以是那些對他無情攻擊或有心利用的人們。在這樣的意義上,梮謝呂發現黑猩猩的過程,可以是科學史,也可以是冒險史,更重要的,是一則對人性和獸性之間那細微界線的描述。

(本文已刊登於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