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2日 星期四

海洋的氣息——《討海魂:13種即將消失的捕魚技法,找尋人海共存之道》

岸邊

有些書是具有氣味的,《討海魂:13種即將消失的捕魚技法,找尋人海共存之道》就是那樣的一本書。

一翻開迎鼻而來的,是海洋的氣味。那其實是種理當熟悉,但卻又陌生的氣息。

生活在海島上人民,海洋應該是最熟悉事物之一,海洋包圍著每一片土地,提供著人們生活所需的食物,建立起了整個漁業的體系。然而,因為種種歷史或現實的原因,我們卻對海洋十分陌生,海洋只是平面呆板的風景想像,只是遊憩歡笑之地;那些生鮮魚蝦,似乎一出生就平躺在市肆攤販,等待日常的商業交易,一切風平浪靜。多數人感受不到海洋的險峻,更無從得知海洋所蘊藏的生命力與面臨的危機。

這幾年觀光業異常勃興,鼓勵島內外的人們來到海邊,在海景之前舒緩緊繃的心靈,享受著便宜的海鮮,以為這樣就足以了解大海,忽略了有一群人們,他們選擇踏入那鹹水中,或利用沿岸各種資源,或走向海洋深處,運用各式各樣的技藝,與大海搏鬥,換取人們桌上的美饌,支持起自己一家的生計。大海可怕是他們敵人,也是可敬的師友,敬與畏之間所交織而成的,是自然與人之間永恆的合作與對抗。如同海洋,那早已是生活在鋼鐵叢林中的現代人,所遺忘的事物與本能。

也因此,本書雖然海洋的氣息濃郁,但真正主角仍是那些漁民們,他們與海互搏較量所流淌下血味汗味,這強烈的人味才是本書真正所傳達的氣味。更特別的是本書所採取的文字書寫和呈現方式,不採取生硬產業介紹,又或者過度悲情的誇大,大量的照片、圖片,輔以新穎明亮的美編,跳脫了人們對漁業這議題生硬、老舊的既定印象;在文字方面,對十三位漁民進行了深入的訪談,描繪了他們與海一同生活的人生點滴,並加入相關知識的說明,不僅在感性與理性取得平衡,讓本書不只是他人的人生故事,而是知識的傳授和經驗的分享。各方面巧妙的平衡感,使讀者能看到漁業的不同面向,從不同的視角去體會所謂「討海」是什麼意義,也唯有如此,才能理解海洋不是風景,或路程的經過,而是能實際維繫生計與生命的存在。

「經濟奇蹟」一度曾是臺灣的驕傲與標榜,然而快速的工業化和商業化也付出了許多代價,無論是現實環境或價值觀的層次,留待今日去償還與解決。農漁業的衰敗即為一例,欠缺產業整體的經營,轉型往往成為不切實際的空話,任憑都市掏空農漁村落,再加上環境的污染,結果形成了農漁業殘破不堪。從來只希望加入世界產鏈的一環,當經濟政策中不存在「自給自足」的理念,便不會再擁有「自給自足」可能。一心想依賴世界的經濟體系獲利,卻忽視了作為海洋國家的一員,地球的生態樣貌,正需要著我們投入和承擔。是以,《討海魂》一書並純是一本緬懷之作,更像似一警鐘,要喚起讀者的警覺,或更明確地說,要喚起每個人心底那海島居民所該擁有、不應遺忘的「討海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