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9日 星期四

《群島之洋——人類學的大洋洲研究》讀後


(圖片來自讀冊生活

《群島之洋——人類學的大洋洲研究》一書,為臺大人類學系童元昭教授主編,如編序所言,本書是一本為了通識課程而編輯,收集、翻譯了大洋洲研究領域裡的重要論文。因為是論文集的形式,所以不同於一般教科書易見的泛泛之論,改以更專業、深度的方式,將大洋洲相關的代表成果呈現給讀者。

童教授率領了一群人類學系所的學生,以三年的時間,對譯文反覆斟酌、推敲,不僅追求文字的正確與流暢,更重要的,在翻譯過程從自身的專業背景出發,撰寫了多條譯注,增進讀者對文章理解,並提供了不同的觀點與視角。譯文之外,另有中央研究院邱斯嘉、郭佩宜兩位研究員,和童元昭教授三人各自的論文,為本書在眾多西方經典研究中,提供了來自臺灣學界的觀點。童教授另撰〈導論:航向太平洋〉於書前,則在各篇的專論中,提供了一宏觀的通論。

全書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序論」,收有邱斯嘉〈從考古的證據看太平洋文化的起源與變遷〉,提供了太洋洲的史前發展,並為本書的研究範圍提供了基礎的界定。第二部分「社會生活」收錄了包含郭佩宜在內的三篇論文,涉及了親屬、交換與政治領袖等相關議題。第三部分「文化創造與國族建構」所收的三篇論文,則從「發明/建構」的角度,重新審視該地區文化、制度、國族認同的形成。第四部分「島嶼的全球化經驗」內有童元昭〈踏浪而行:大洋洲人群流動的經驗〉等三篇論文,則從全球化的流動角度,探討人群、西方基督教信仰、法律觀念於該區域不同的文化系統間的傳遞,以及所造成的影響。最後一部分「島嶼的聲音」則選錄了郝歐法教授(Epeli Hau'ofa)的兩篇經典演講〈我們的群島之洋〉、〈海洋長在我心〉,以其對大洋洲區域的整體觀察,和所提出的「群島之洋」觀點,作為全書的總結。

由五部分共十二篇論文的選錄,足見編者的用心,在〈導論〉中編者所指出關於大洋洲研究的數個研究熱區:交換(特別是與權力有關的交換)、巫術、性別、家庭繼承、宗教、國族建構、移民、跨國流動……等等議題,本書的內容或多或少都已有觸及。是以,本書同時結合了論文的「專精」與議題的「廣博」。也許對非學術背景的讀者,初讀起來會略感吃力與艱深,然而一旦掌握了論述的脈絡,深入之後,不僅增添了對大洋洲知識層面的認識,亦可加深對臺灣的了解。臺灣和大洋洲之間的差異並不如刻板印象中的巨大,臺灣原住民亦屬於南島語系,而且多數都經歷過被殖民的過程,近年也都在國族認同的議題上躑躅交爭。彼此之間,有太多可供借鏡參照之處。臺灣輿論界時常有世界觀不足的批判,但所謂的「世界觀」往往指的是歐美等特定地區而言,不單有失全面,更忽略了和我們緊密相繫的鄰居,彼鄰若天涯。透過對本書的閱讀,雖然無法完全彌補了我們對大洋洲的認識,卻不失為一個不錯的起點。

特別在「海洋臺灣」一詞,已成為學界乃至一般人生活中常見的用語,經由對大洋洲他山之石的攻錯,也可以讓我們重新去思考臺灣海洋性格的意涵。郝歐法教授在〈我們的群島之洋〉中結論道:「大洋洲浩瀚、大洋洲不斷延伸、大洋洲慷慨好客、大洋洲從地底深處的岩漿海流培育我們。我們是海洋,我們是海水,我們需要覺醒,在心靈與行動上瞭解祖先的誓言並加以應用,以抗拒再次加諸於我們的霸權。我們再也不接受被限在孤立的情境中,從今而後,我們不再讓任何人看輕並剝奪自由!

        無一字不是在講大洋洲,卻也無一字不令人想起那座供我們生存的島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