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0日 星期四

關於服貿我想說的是......

我的好朋友裡面,有人反對服貿,有人贊成服貿,也有人不知該在贊成與反對之間如何選擇。

是的,我還是有支持服貿的朋友,但我很高興有他們,也很慶幸自己的朋友圈是這樣的構成;這本來就是這世上的常態,如果只有一種意見獨佔一切,不管在個人或公眾層次都是令人憂心的。

所以,如果你沒有立場和相左的朋友,那其實應該試著去找一個看看,在不動怒的前提,臉不紅氣不喘地好好理解對方在想什麼,並平靜表達你的看法。

這也才是這次運動的真諦,我非常認同這次運動的主要訴求,認為那是十分高明和技巧的設定,就是要求逐條審查而非直接反對服貿。換句話說,就是讓這些可能影響臺灣十幾年以上的規定,付諸立法院討論,讓正反不同的意見都能藉由審議的過程得到論述的機會,讓民眾理解與選擇,形成多數人所能接受並同時保障少數人的結論。在我看來,這才是民主,才是所謂的共識。

當然,我也看到一些關於法律程序的討論,認為對服貿不進行逐條審查有其法源依據。我必須坦誠艱澀的法理我並不理解,也如同所有人文科學一樣,很快便有同樣基於法理出發的反對論述,雙方針鋒相對、莫衷一是。然而,我深信如果一項政策已造成社會許多人的不安和擔憂,那麼所該做第一要務都應是前述共識或公意的形成,而不是粗暴地逕付執行。

是以,不管結果如何,這次佔領立法院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勝利,因為它已經吸引了社會大眾對服貿的關注,並引起廣泛的討論。這是在霸佔立法院所難以想見的。

人民對施政的冷感是民主最大的夢魘,是獨裁者最大的福音。

至於我個人對服貿的立場,我是反服貿的。

理由和法律、經濟的專業無關,那些都太深澀,不是我一時半刻間所能理解的。我相信的是歷史,也許史學不應以古鑑今,但它絕對可以提供我們思考現狀的參考和依據。1988年的520運動,那時農民北上在台北街頭爭取的,是反對政府擴大開放外國農產品的決定,認為這會帶來對臺灣農業的根本打擊,抗爭的失敗,結果就是造成臺灣農村今日的全面衰退。相關的數據很多,光網路上就可以找到,或者也可以期待即將上映的《白米炸彈客》。

當時政府也給予許多保障的承諾,但最後證明紛紛失效;彼時也有類似今日「鹿茸論」的說法,即放棄傳統農業,改走精緻、高階的路線,結果也只是空口白話。我不願意輕易判定主政者是惡意的,只能說經濟運作真的太複雜,很多決定的影響是超乎人力所能算計和負責。

我不覺得人們的智慧在短短二十多年有多少的進步,當前島上的首要問題之一,應是讓農復興,絕非讓今日服務業變成昔日的農業,走上悲慘的命運。

1988年的時候父親在街頭,一夜未回,自己只覺得害怕與反感,但今日只覺得光榮與驕傲,並相信今日的反對者或未來的人們,再來看今日的我們也會有一樣的感受。

當然,我也贊成有朋友說的,如果一直閉關自守,臺灣會落後別人很多。可是對不知長進的我來說,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懷疑我們真的還要追求更多的金錢嗎?「經濟奇蹟」或許早已成為臺灣發展上最大的迷思和負擔,以追求經濟發展為國家施政主軸有其自身的歷史脈絡,反映了其時政府的「大國思維」,和面對國際處境的危機意識,不應該永恆的普世真理。一時追求經濟發展,臺灣已付出太大的代價,先前《看見臺灣》所帶給觀眾的最大震撼,便是迫使大家去面對那沈重甚至難以逆轉的付出。包括服貿、核四等爭議性的議題,多半也是以經濟發展作為最核心的訴求,彷彿在金錢數字之前,一切價值都該被放棄。

我絕不是要唱高調,臺灣應當繼續發展,但不應該只以金錢數字的追求為目標,過度迷信數字,即便成功也是圖利特定的財團和人士,失敗則是以全體人民的未來為代價,絕對是和魔鬼交益,百害而無一利。

那什麼才是臺灣下一階段發展的核心?我並沒有答案,事實上我認為這是我們這一世代所當共同努力面對的挑戰與課題。

走筆至此,我突然想起林強的〈天和地〉,也許我想說的,林強早已用一首歌講完了。


(影片來自youtub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