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1日 星期四

凝視世上的鹽--《薩爾加多的凝視》(The Salt of the Earth)



(本文已刊登於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部落格

這是一場英雄惜英雄的對話。

1945年出生導演的文‧溫德斯(Wim Wenders)是當代電影的最重要的巨匠之一,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由早期的公路電影到後來各式主題的嘗試,交出了一部又一部的經典,關於他的電影有太多可說,無數的專書也難以講盡他作品所給予人性的憾動,其對影像經營的用心,讓每幅畫面都如同詩一般的充滿深厚的低韻,是他的特色。在他的電影裡,畫面不是敘事的附庸,畫面本身即為故事,觸動了每個觀影者的內心。也因此,他不僅是電影導演,同時亦是攝影家,出版過攝影集《一次》。

《薩爾加多的凝視》(The Salt of the Earth)是他以攝影家塞巴斯蒂奧.薩爾加多(Sebastião Salgado)生平與作品為對象所拍攝的紀錄片,令人意外的,這位年齡僅和和文‧溫德斯相差一歲,但風格截然不同的攝影者,是他所欣賞的對象,如影片一開頭的自述,從很早開始溫德斯即被薩爾加多的作品所震憾。不同於溫德斯影像作品所充滿的日常和生活的樣態,薩爾加多的作品則以壯美作為基調,無論是何種主題,從個人苦難的描繪到對大自然生態的致敬,每幅照片都呈現出氣偉恢偉的壯麗,美麗到不似真實的存在。

文‧溫德斯同時以仰慕者和同業者的身份,在與薩爾加多兒子一同的導演協助下,完成了這部紀錄片,讓薩爾加多講述他作品背後渴望的捕捉、他每次的攝影計畫背後訴諸的理想,以及他個人生命的歷史和他創作之間的關聯。溫德斯並親身和他一同拍攝,紀錄了薩爾加多在拍攝時的態度和堅持。同時,作為同世代的同行,可以感覺溫德斯隱隱的對抗意識,在本片畫面的營造上,時不時出現對薩爾加多風格的挪用,並加入自己的風格,形成溫德斯一貫的敘述。

既相惜相知,又隱隱相競相抗,兩股力量所構成的張力,激出了不是火花,而是莫名的溫暖,在那種溫暖的撫慰下,讓觀影者去體驗兩人一明一暗的藝術表現,進而感受作品背後所要傳達對人類全體與生態環境的關懷。

當然,對本片或對薩爾加多作品的批評,則可見《攝影之聲》主編李威儀〈溫德斯的凝視怎麼了? —關於《薩爾加多的凝視》〉一文,該文繼承了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以來對他的批判,認為他過於陷溺在壯碩華麗的美學風格,使被攝者所面臨的苦難被表面化,或許能激起同情心的共鳴,卻無助於對現實的理解或改變。溫德斯則無視於這樣的質問,讓片子流於溫情,喪失了質問的機會。

這樣的說法不無道理,也提供了我們理解本片與薩爾加多作品的重要視角。溫德斯在紀錄片的拍攝上確實常有流於溫情的情形,以為人所熟知的《樂士浮生錄》 (Buena Vista Social Club)一片為例,在歌詠這些音樂人的同時,卻忽略了對古巴社會環境的關注。然而,很難相信長期置身於影像世界,並且愛好薩爾加多作品的溫德斯,會不曾知曉桑塔格那麼經典而著名的責難,筆者認為溫德斯的沈默本身或許即表明了他個人的立場,選擇忽略甚至選擇以薩爾加多作為紀錄的對象,即說明他對這些批評的反對;與其說他不質問,或者本片所潛藏的拍攝目的即在反駁這些質問,從同為藝術工作者與愛好者的角度給予或深或淺的反擊。

或者,作為紀錄片導演的溫德斯,其實比較接近分享者的身份,試圖用影片將他覺得美好而迷人的事物與世人共享。

評論家有他的使命,藝術家有他的堅持,觀眾則應該有自己的判斷與選擇,無論塞巴斯蒂奧.薩爾加多的作品是否過於耽溺於個人的美學,又或者在本片中文‧溫德斯是否過於溫情,都必須在親自看過之後才能確認。也不管個人最後的判斷為何,可以確定的,《薩爾加多的凝視》對了解或感受兩人藝術的創作和視角,絕對是最令人感動與溫暖的切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