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刊登在TheNewsLens關鍵評論)
對我來講,有些文字,即便諸事塵身,心已千瘡百孔,也都要想辦法拼死命的把它寫出來。
這篇就是其中之一。
文中的有些部分,是拿著筆記本和原子筆,在擁擠的捷運上,一邊聽著他的歌一邊寫出來的,然後寫著寫著,就忍不住流下了眼淚,還在南門市場的出站口哭了好一陣子。
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哭,硬要說,大概是為了那已然逝去,沒有機會再重來或擁有的一切吧。
All we have to do now
Is take these lies and make them true somehow
人生本是苦澀,死亡或許才是解脫,就像文末的那句,願你能以真實的面目死去。
--------
喬治.麥可(George Michael)於2016年12月25日去世於倫敦的家中,享年53歲。
在2016年這被詛咒之年,眾多音樂人紛紛辭世,他的去世,代表著又一位1980年代流行音樂巨星殞落,這些被稱為「MTV世代」的音樂人,凋零乃至離世的速度快到難以想像,從麥可.傑克遜(Michael Jackson)、惠尼.休士頓(Whitney Houston)再到今年的喬治.麥可,紛紛於五十歲前後死去,令人不勝唏噓。若搖滾樂界有「27歲」的魔咒門檻,「50歲」似乎成了這些80年代流行巨星的考驗。
暫且不管迷信的說法,21世紀以後,這些曾經風火的音樂人,不知不覺已被時代所逐漸淡忘,當年成名時所背負的哀傷和黑暗,也一點一滴的反噬著他們的內心和創作能量,死亡雖是讓人不捨的意外,但某種程度亦是解脫。相形之下娜姊(Madonna)能一路挺過,在新世紀仍持續以固定頻率發行專輯,市場表現可能不復以往,但仍皆為水準之作,實為異數。
正因Wham!樂團的知名歌曲〈Last Christmas〉,喬治.麥可在聖誕節離開人世,實在太有戲劇張力,有鑑於Wham!成就實在太耀眼,媒體不得不提到他在Wham!的種種,畢竟這個雙人組合在短短4年時間,就征服了全球流行音樂界。甚至成了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第一個進入中國演出的西方樂團。他們於1986年發行了《Wham in China: Foreign Skies》的現場,部分的片段則可在單曲〈Freedom〉的MV中觀賞,是當年重要的文化事件,同時也是中國開放的宣傳樣板。
可惜的是,這些報導錯過了喬治.麥可在流行音樂史上最重要的標誌之一,那就是成功從偶像式的泡泡糖歌手轉型成實力派唱將,他的改變開啟了新的可能,成為一種可行的商業模式,在後來接招合唱團(Take That)的羅比.威廉斯(Robbie Williams)、超級男孩(NSYNC)的賈斯汀(Justin Timberlake)身上,都能看到相似的影子。
在喬治.麥可的單飛生涯初期,如何抛去Wham!的光環或包袱,一直是他最重要的挑戰。
1987年他的第一張單飛專輯《Faith》,放棄了Wham!時期偶像的甜美歌喉,不吝使用歌聲粗獷低沈的一面,配上原本的圓潤滑順,營造更多的聲音表情,以真實的歌喉展現出新的魅力。音樂上的企圖心更為明顯,嘗試更多的音樂類型和元素,以Soul和R&B為主軸,再延伸諸如Rock、Funky、Jazz、Blues等樂風,這9首由他本人參與創作的歌曲,囊括了當時流行樂壇所有的主流風格,並賦予成熟的詮釋。
《Faith》不僅征服了各大排行榜,並拿下包含葛萊美年度最佳專輯在內的各大獎項,喬治.麥可也一舉從陽光男孩、偶像雙重唱一員,轉型為成熟性感的都會創作歌手,堪稱當年白人R&B第一翹楚。
1990年發行的《Listen Without Prejudice Vol. 1》,不管在形象、歌聲和音樂的野心都延續著《Faith》的基調,交出一張更雋永、醇厚的專輯。如果說從Wham!到《Faith》,喬治.麥可要證明他不是淺薄的偶像,那麼從《Faith》到《Listen Without Prejudice Vol. 1》,則要告訴世人:他不僅只是商業明星,也是具有深刻內在的創作者。
當時,他拒絕為專輯進行宣傳(包括錄製MV),在一切以市場掛帥的80年代以及MTV台主導的樂壇,這幾乎是自殺性的嘗試。在這張作品中經典的〈Freedom! '90〉MV,就可以看出當時唱片公司的商業考量,與他的堅持間的兩難。由於他拒絕出現在MV中,Sony只好找來一群超級名模,用對嘴方式拍出一支充滿80年代紙醉金迷意象的影片,這隻MV在隔年仍舊入圍了各大獎項的最佳音樂錄影帶名單。
專輯音樂上,喬治.麥可則展現了更脆弱深沈的一面,過往恣意的年少輕狂,被某種內斂的情感所取代,他對歌聲和樂曲的處理,也提升到另一個層次。這不再是一張只為了悅取、商業利益而生的專輯,從這張專輯之後,他不僅同那青春揮手,也向整個1980年代道別。
隨著《Faith》和《Listen Without Prejudice Vol. 1》相繼成功,喬治.麥可的個人知名度早已超越了Wham!,後者如今成了只有聖誕節或暢銷合輯才會提到的名字。雖然他與Wham!難以割斷,但如果只透過Wham!去理解他的音樂,勢必錯過太多。
在他逝世的報導裡,另一個總被提起的是1998年的公廁事件,以及後來濫用藥物造成的種種脫序行為。這當然是他人生無法抹去的污點,尤其前者重創了他苦心經營的形象。案件相關的爭議很多,當年他與一名員警在比佛利山的一處公園內發生親密舉動,並且依「公然猥褻」遭到逮捕【1】。對於被以「釣魚」方式入罪的喬治.麥可是否公平?每個人自有解讀,但從同志文化的角度來說,則可視為1970年洛德.韓菲瑞斯(Laud Humphreys)所著《茶室交易》的延續,甚至連警察逮捕入罪的方式,30年後仍如出一轍(見該書第五章)。
在這個事件後,喬治.麥可出櫃,他的形象再度有了新的意義,成了同志世界的「男神」。然而,無論多死忠的歌迷都必須承認1998年案發後,他再也沒有辦法恢復全盛時期的創作能量,儘管天賦仍在,依舊可以交出動人的成品,但再也不無法回到《Faith》和《Listen Without Prejudice Vol. 1》的高度。
那件案子確實是他音樂生涯的分水嶺,喬治.麥可面臨的其實是所有1980年代流行音樂巨星共同的困境:他們在80年代發光發熱,在90年代或許還能維持一段或高或低的餘溫,但進入新世紀之後便難以再續,載浮載沉,這樣的難題普遍地困擾著80年代的巨星們。此外,喬治.麥可的音樂人生,面對著源源不絕的轉型考驗,反反覆覆。進入1990年代後,問題更為嚴峻。
推出《Listen Without Prejudice Vol. 1》之後,出於對音樂見解和規劃的不同,他陷入和Sony的合約糾紛中,原本預計的《Listen Without Prejudice Vol. 2》,在漫長的訟訴中胎死腹中,90年初只有幾首單曲和與Queen合作的翻唱出版。直到1996年才推出《Older》這張評價正面、商業成功的作品,證明了這5年真是好事多磨。
《Older》無論在音樂和形象上都更為洗鍊、典雅,呈現出中年男子式的魅力,總共發行了6首單曲,包括了〈Jesus to a Child〉這首他最好的抒情曲。然而,1998年事件爆發,風風雨雨,使得他在整個90年代就只繳出了這首專輯,錯過了他創作力的顛峰,新世紀之後的喬治.麥可,很不幸的,只剩平庸。
然而,公廁事件和被迫出櫃,並不見得全然負面,在事件後他發行的單曲〈Outside〉證明了他仍具卓越的創作能力,短短一首歌,再加上依事件改編造成轟動的MV,以動人的音樂表達了最有力的抗議和訴求,顯示出出櫃後的自在;2004年《Patience》和其他數張翻唱專輯,作品中規中矩,但展現了他無與倫比的好歌喉。
不管是纏訟、逮捕、出櫃,都不足以摧毀他長久以來繳出的音樂成就。真正摧毀他的,還是80年代巨星自我毀滅的老套-藥物。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年過四十的中年帥氣大叔身陷其中,流言很多,真正的答案大概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公廁事件和公開自己的性傾向,帶給歌迷的可能利大於弊,人們終於可以暫且不盯著他俊俏的臉龐和曲線分明的身材瞧(天吶,他有多麼誘人),而專注於他的創作。喬治.麥可最常被提及的〈Jesus to a Child〉,這首歌獻給1993年因為愛滋過世的男友Anselmo Feleppa,他倆才正式交往不到半年,Feleppa便被驗出HIV陽性,同年即去世,加上和喬治.麥可的母親也在差不多時間內過世,說明了他在90年代空洞成績的另一成因。
更重要的,「出櫃」讓世人了解了他從Wham!到單飛,長期面對自我的認同掙扎,挑戰的不只是世人對他的看法,而是如何誠實看待自己,《Listen Without Prejudice Vol. 1》所訴求的「不帶偏見」的聆聽,意涵就不言可喻了。但喬治.麥可終究還是沒有主動走出那禁錮的櫃子。可能是拋不乾淨偶像的包袱吧,也可能如他自己所言,在那愛滋風暴席捲的年代,要出櫃需要的顧慮實在太多。他抛棄了偶像面具,卻一直無法以真面目示人,哪怕參與過那麼多對抗愛滋的公益演出;哪怕關於他是否為同志的傳言從來沒有斷過,他最終仍選擇隱藏,直到90年代過去,最終才用這種難堪的方式公開。
縱觀他一生的創作生涯,關鍵字始終是「自由」,從Wham!時期的〈Freedom〉到《Listen Without Prejudice Vol. 1》裡的〈Freedom! '90〉,以及《Older》結尾的〈Free〉。他對Anselmo Feleppa永遠放不下的愛戀,在《Patience》裡又獻唱了一首〈Please Send Me Someone (Anselmo's Song)〉,他放不下的也許是Anselmo Feleppa所象徵的一切。喬治.麥可從出道開始,生活在各種矛盾和謊言之中,反覆歌誦自由和愛戀,是對自我喊話的鼓勵?還是永遠得不到的心虛與渴望?
同樣的,答案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喬治.麥可的音樂帶給樂迷想像自由的權力和美好,哪怕只有短短一瞬,也希望他在生命的最後,能從深沈的困擾中解脫,也能像守在錄音機、MTV頻道前的我們一樣領略他帶來的青春和活力。但願最終,他得以用真實的面貌迎接死神。
【1】公廁事件也被稱作「比佛利山事件」,1998年他在比佛利山一處公廁內,遭便衣警察馬歇羅.羅德利格茲(Marcelo Rodríguez)以釣魚的方式引誘,與其發生親密行為,並以「公然猥褻」遭到逮捕。這場官司在喬治.麥可不提抗辯的抗議策略下,最終遭判處罰款、勞動服務。隨後,他推出了〈Outside〉音樂錄影帶,暗示和抨擊這次事件,當時的便衣警察也就這支影片將他告上法庭,兩度遭到法院駁回。這個事件之後,喬治.麥可正式出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